预制菜背后行业迷雾:西贝靠“国家规定”搪塞,消费者不买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5 18:31 1

摘要:当一份标价上百元,看似大厨精心制作的海鲈鱼,揭开后却发现是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预腌制半成品时,

当一份标价上百元,看似大厨精心制作的海鲈鱼,揭开后却发现是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预腌制半成品时,

我们不禁要问:消费者花的高价,是在为大厨的手艺买单,还是在为工业化的半成品付高溢价?

9月11日,罗永浩在网上开炮,直指西贝用预制菜卖高价,把食客当冤大头。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天就强硬回怼,称“按国家规定,西贝哪道菜都不算预制菜”,并表示要起诉。

就在西贝于12号发布公开信,详细罗列13道菜的制作流程以证清白后,当晚罗永浩便开启直播,背景里赫然放着那款保质期18个月的海鲈鱼半成品

或许有人会说,西贝的应对并无不妥。既然其使用的“中央厨房半成品”在现行法规的模糊地带中,并未被严格划归为“预制菜”,那么企业依法经营,何错之有?

从法理上看,西贝似乎稳稳地站在了“合规”的阵地上。

当消费者花费上百元点一道菜时,其内心期待的是厨师的现场烹饪和食材的新鲜度,这是一种基于价格和品牌承诺的隐性契约。

当得知这份期待中的“现做佳肴”,实际上是一份可以储存一年半的工业化半成品时,即便商家在法律上无懈可击,但在消费者心中,信任的基石已经动摇。

罗永浩直播中展示的那条鱼,它的18个月保质期,无声地挑战着“现做”的标签。

法律条文的滞后成了商家规避透明义务的借口,但这虽然能挡住法律追责,却挡不住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决心。

面对罗永浩的发难,它当天就祭出“国家规定”进行切割,次日便公布制作流程,并效仿当年海底捞“老鼠门”事件后的“透明化整改”,高调宣布开放后厨。

在商言商,这似乎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维护品牌形象而采取的必要且高效的策略。

开放后厨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监督作用,毕竟没有多少食客会真的为此跑一趟。

真正的“透明化”,并非一种被动展示的姿态,而是一种主动告知的坦诚。

有一种行业观点认为,预制菜是餐饮工业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能有效降低后厨成本、确保菜品稳定、提升效率。

从西餐的汉堡到菜市场的卤味,广义上的“预制”早就无处不在了。

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菜,疫情那几年的经历足以证明大家对它的便利性有共识。

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其红利流向了何方?

当餐厅使用了预制菜或半成品,成本显著下降,但菜品售价依然维持在高位,消费者的知情权却被“优化”掉了。

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被商家独占,而信息不对称的代价却由消费者承担。

我们购买一包方便面,尚且能从包装上清晰地看到配料表与保质期,为何花费数十倍价格在餐厅吃一顿饭,反而失去了这份最基本的知情权?

这无关乎阻碍行业进步,而关乎商业行为中最基本的诚信。

西贝手持“国家规定”的盾牌,在法律层面或许无懈可击,但它在消费者心中,却可能输掉了比官司更重要的东西——信任。

当“国家规定”成为商家规避责任的话术,而非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准绳时,信任的崩塌便在所难免。

商业的本质终究是“人”的生意,技术与效率永远是服务于人的工具,而不应成为剥夺人基本权利的借口。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投的不仅是菜品的味道,更是对一份坦诚的尊重。

来源:瑛子的分享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