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名字是泰勒·罗宾逊,被控在犹他谷大学附近枪杀“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核心成员查理·柯克。
2025年9月12日,犹他州警方逮捕了一名枪击案嫌疑人。
他的名字是泰勒·罗宾逊,被控在犹他谷大学附近枪杀“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核心成员查理·柯克。
这个22岁的年轻人为何从“优等生”变成了“枪手”?
从中产优等生到辍学学徒,转变的关键藏在哪?
罗宾逊来自一个典型的保守派农村中产家庭,爸妈都是共和党支持者,一家人爱钓鱼打枪、生活稳定又传统。
2021年,罗宾逊高中毕业,成绩优异,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犹他州立大学就读。
但他只读了一个学期就突然辍学,改去学技术拿电工资格,让人开始质疑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有同学说他是家里唯一“左”的人,但自从2021年后大家就联系不上他了,也不知道他后来变没变。
模因化表达与身份错位:标签无法定义的青年极端者
最让人震惊的,是他留在枪里的4颗弹壳,每颗都刻了奇怪的话,有骂法西斯的、拿游戏键位开涮的、夹杂网梗和低俗笑话的,看起来像是混乱又刻意的挑衅。
这些刻字其实不像是有什么深层政治立场,更像是受网络梗、游戏语和模因文化影响,带着Z世代特有的那种“阴阳怪气”和娱乐式挑衅。
这种模因文化正把现实政治搞成一场碎片化的娱乐秀,观点没逻辑、立场不连贯,全靠一句阴阳怪气和几个图就能刷屏。
查理·柯克原本是MAGA阵营里的红人,挺以色列、反非法移民,风格强硬,但从2019年开始就跟更激进的Groyper闹掰了,因为对方主打白人至上、反犹又反以色列,看他根本不顺眼。
2019年,Groyper一伙人直接跑到柯克的大学巡讲上挑事,提问、起哄、骂他是“犹太复国傀儡”,柯克反击他们是假保守派,现场一度失控。这场右派内部的互撕说明,在美国政治里,“不够激进”都可能被当成敌人,极端还要更极端。
暴力之外的另一种叙事:年轻人的困惑与失控
犹他州州长透露,罗宾逊家人说他在枪击前还提过“柯克在传播仇恨”。
这话挺耐人寻味,毕竟柯克确实发过不少争议帖,比如说“以色列没让加沙人饿肚子”,新冠期间也老用带歧视意味的词标签别人。
但如果罗宾逊因此决定采取暴力行动,这种行为显然已经偏离理性,走向极端。
其实像罗宾逊这样的例子,美国这几年已经不少了:2023年试图刺杀特朗普的克鲁克斯、自焚抗议的军官布什内尔,都是出身不差、条件不错的年轻人,但最后都走上极端。
他们不是穷,也不是边缘人,而是在这个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社会里找不到自己,只能用最激烈的方式喊出“我在这儿”。
美国社会结构裂痕下的暴力循环
当一个优等生最终选择开枪,一个社会需要反思的,远不止“他是哪一派”。
罗宾逊身上那种身份错位、梗文化上脑、政治极端内卷,还有年轻人对现实的失控反应,拼起来就是当下美国政治暴力的新画像:立场混乱、身份模糊、语言极端。
左右的标签早就混成一锅粥,暴力反而成了他们表达自我的方式。
问题不只是“罗宾逊为什么杀了柯克”,而是“谁在制造越来越多的罗宾逊”。
这才是美国社会需要面对的更大难题。
来源:内科医生小红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