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晓雨还记得第一次在大学直播间展示家乡野生猕猴桃时的场景,果子上还挂着清晨的露水,看着鲜灵灵的,可弹幕里却飘来一堆质疑:“这山区的果子能新鲜吗?”“不会是卖不出去的次品吧?”
林晓雨还记得第一次在大学直播间展示家乡野生猕猴桃时的场景,果子上还挂着清晨的露水,看着鲜灵灵的,可弹幕里却飘来一堆质疑:“这山区的果子能新鲜吗?”“不会是卖不出去的次品吧?”
那是 2021 年秋天,林晓雨还在传媒学院读书,刚开通了 “晓雨助农” 账号。看着屏幕上这些负面评论,她攥着手机的手都泛白了。为了这场直播,她提前两周请假回了家,跟着父亲翻了三座山,好不容易才说服十几户村民,让他们同意把果子拿出来试试卖。可直播刚开半小时,观看人数就从三百掉到了八十,太打击人了。
电话里,母亲的声音透着疲惫:“要不别折腾了,你爸昨天帮你背设备上山,脚都崴了。村里老人都说,咱这穷地方的果子,再好也卖不出去。” 林晓雨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去镇上卖货,天不亮就得起床,走两小时山路,最后一箱核桃也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那天晚上,她对着空荡荡的直播间坐了很久,直到天亮,才在笔记本上写下:“我要让家乡的果子被更多人看到。”
第二天,林晓雨没急着直播。她拿着相机钻进山林,拍村民凌晨采摘果子的画面,拍父亲用竹筐小心翼翼装果子的细节,还跟着村里的老匠人学怎么用松针给果子保鲜。她把这些片段剪成短视频,配上文字:“每一颗猕猴桃,都带着山野的阳光。” 没想到,这条视频突然就火了,播放量一下子突破了五十万,还有人在评论区留言:“想尝尝大山里的味道。”
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第一次发货,因为快递包装太简单,有客户收到的果子被压坏了,直接给了差评。林晓雨赶紧联系对方道歉,不仅全额退款,还又寄了一箱新的。为了改进包装,她跑遍了县城的纸箱厂,最后找到一家能定制泡沫格的厂家,成本比原来高了三倍,但她咬咬牙还是签了订单。那阵子,她白天直播、选果、打包,晚上还得回复客户消息,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有一次直播到一半,她突然流鼻血,只能匆匆下播,可粉丝们在评论区留言:“主播别太累,我们等你回来。”
更让她暖心的是村民们的态度变了。一开始,王大伯坚决不参与,说 “年轻人净搞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可看到同村李婶靠卖果子赚了钱,还盖了新瓦房,他也主动找到林晓雨:“晓雨,你看看我家的板栗能不能也试试?” 慢慢地,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林晓雨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统一规范种植标准,还请了农业专家来指导。她的直播间里,不再只有猕猴桃,还有板栗、香菇、土蜂蜜,观看人数也稳定在了五千以上。
2023 年冬天,一场暴雪突然来袭,山路全被封了,眼看到了果子发货的最佳时期,却发不出去。林晓雨急得直哭,没想到村民们自发拿着铁锹、扫帚赶来,从山脚到山顶,硬是铲出了一条通道。那天,父亲给她发了一段村民铲雪的视频,配文:“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林晓雨看着视频里那些熟悉的身影,突然明白,她的梦想早就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坚持,而是整个村子的希望。
如今,“晓雨助农” 账号已经有二十多万粉丝了,家乡的农产品不仅卖到了全国各地,还进了城市的大超市。去年春节,村里办了一场联欢会,王大伯特意上台唱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台下的林晓雨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想起当初那个空荡荡的直播间,眼眶一下子就湿了。
她知道,梦想从来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就像家乡的果子,要经过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成熟,才能结出甜美的果实。那些翻山越岭的坚持,那些不被理解的委屈,最后都变成了山野间最美的风景。
来源:小山聊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