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熟悉三十年战争的读者,或许会想到蒙泰库科利站在帝国军视角讲述的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收尾阶段战例:下辖十个连、拥有1000余名步兵的荷尔斯泰因公爵团遭到瑞军多兵种联合打击。
在中文网络乃至出版物里,时常能够看到拿破仑开创诸兵种协同作战,令步、骑、炮密切配合的陈腔滥调。
只能说拿破仑被人塞了无数不属于他的东西。
自从有炮兵以来,步、骑、炮结合的战术就屡见不鲜。
熟悉三十年战争的读者,或许会想到蒙泰库科利站在帝国军视角讲述的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收尾阶段战例:下辖十个连、拥有1000余名步兵的荷尔斯泰因公爵团遭到瑞军多兵种联合打击。
上图红圈里的荷尔斯泰因团跟随帕彭海姆进入战场,交战早期和中期的确没怎么受到打击,但等到交战后期,就轮到它倒霉了。蒙泰库科利指出:
布赖滕费尔德-莱比锡会战当中有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几乎所有帝国军队都已撤出战场,只有荷尔斯泰因公爵的团依然就地坚守。得胜的瑞典骑兵朝着该团猛烈冲击了三四次,但无法将其击溃——直到最后一阵炮击导致它崩溃。
此处提到的荷尔斯泰因公爵就是在布赖滕费尔德会战中受了致命伤的荷尔斯泰因公爵阿道夫(1600-1631)。
这一仗打完,1000余人的荷尔斯泰因团直接换了团主,改了团名,成了大概300人的曼陀菲尔团,算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当然,随着战史史料日益丰富,到了18世纪,这类战例就更加不胜枚举。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丰特努瓦会战中萨克森元帅(1747年后则是大元帅)麾下的法军。
萨克森可以说是线式战术的早期反叛者,此战当中,他在战线前方依托丰特努瓦、安图安等村落和若干座临时修筑的多面堡工事展开据点防御,相互提供火力支援。
如上图局部所示,设置在埃斯考河(亦即斯海尔德河)对岸的法军16磅炮群(batterie de piéces de 16)形成了巧妙的侧射火力,给予联军左翼的荷兰步兵沉重打击。
换句话说,萨克森把一场“列阵会战”(bataille rangée)玩成了若干场“据点战斗”(combat de poste)。
不过,联军中路的英国-汉诺威步兵纵队可以说是气势如虹,几乎直接凿穿了法军正面。
然而,随着英军纵队的推进,法军骑兵和步兵不断发起冲击阻滞英军脚步,可在英军的猛烈枪炮火力面前,依然未能取得突破。
此时,法军或是出于事先谋划,或是纯粹源于巧合,手头恰好还握有4门“瑞典式”(à la Suédoise)4磅炮充当炮兵预备队。
所谓“瑞典式”火炮,便是法军新近装备的一种高射速轻便火炮,其炮身重量约为实心炮弹重量的150倍,提前实现了日后格里博瓦尔的理想。
1740年在巴黎试射时,瑞典式火炮达到了1分钟炮击10次的恐怖射速。
更确切地说,其试射成绩是6分半时间炮击67次。
战场上的射速固然不可能有这么快,但也能达到每分钟6~8发,贴近速射时的破坏力必定相当惊人。
当然,在联军重炮的打击下,法军的大部分“瑞典式”4磅炮并没有发挥空间,不少甚至没有生存空间,但这幸运的4门炮则是例外。
克罗伊-索勒尔(Croÿ-Solre)回忆说:
这时,我的第1中队旁边出现了4门火炮,它们开始朝着敌阵外角连射7轮,此举吸引了敌军的全部枪炮火力——那是极为猛烈的火力。
从中可以看出这4门“瑞典式”炮的战术作用,一方面,它们在大约1分钟时间内以无须瞄准、调整的方式向着英军疯狂开火。
另一方面,抛开夸张成分,它们也必然已经相当迫近英军,从而吸引了敌方火力,减轻了其他部队的冲击压力。
依靠这样的战术配合,法军各路骑兵和诺曼底旅、爱尔兰旅步兵最终抓住时机完成了突破,击退了中路英军。正如梅尼尔-迪朗(Mesnil-Durand)所论:
在最关键的时刻,4门轻型火炮很好地守住了为它们精心挑选的位置,并以它们的方式为胜利做出了微小的贡献:骑兵和步兵的冲击贡献更大。
总而言之,只要耐心寻找,这样的多兵种协同战例可谓俯拾皆是。
来源:古斯塔夫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