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大方县小屯乡市院村的田埂上杨成美已经踏着露水走进牛舍他轻抚牛背,查看温湿度计动作娴熟难以想象,四年前他还是年薪百万、西装革履的职场精英“在外工作20多年乡愁始终萦绕心头”2021年春天杨成美毅然离开北京的写字楼回到生养他的市院村立誓“用知识反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
大方县小屯乡市院村的田埂上
杨成美已经踏着露水走进牛舍
他轻抚牛背,查看温湿度计
动作娴熟
难以想象,四年前
他还是年薪百万、西装革履的职场精英
“在外工作20多年
乡愁始终萦绕心头”
2021年春天
杨成美毅然离开北京的写字楼
回到生养他的市院村
立誓“用知识反哺乡土”
刚回来时
不少乡亲不理解
“放着城里好日子不过
回来喂牛?”
面对质疑
杨成美默默坚持
从都市白领变身“牛倌”
配饲料、铲牛粪、防疫打针
......
事事亲力亲为
小屯乡有数千亩稻田
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稻草秸秆
过去采取焚烧方式处理
既造成环境污染
又浪费宝贵资源
杨成美盯上了这笔“沉睡的财富”
并摸索出了一套“绿色循环养殖”模式
他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
搭配酒糟、豆渣等制成低成本饲料
使养殖成本下降20%
并通过在牛舍播放轻音乐
缓解肉牛应激反应
提升肉质和产肉率
今年
他的养殖场肉牛存栏量超过200头
年产值预计达1500万元
更让人称道的是
他把牛粪“变废为宝”
用于养殖蚯蚓,每年消化3000吨牛粪
产出3万斤蚯蚓和600吨有机肥
后者还可反哺猕猴桃种植
这一循环模式
既保护了环境
又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收益
如今
杨成美牵头成立的
“楠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已吸纳120余名社员
提供长期岗位30多个
季节性用工上百人
人均年增收4000元–6000元
合作社累计培训300人次
带动20户家庭自主养牛
户年均利润超3万元
“一开始没想到蚯蚓还能卖钱
现在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村民彭仁基在合作社干了两年多
既是工人又是合伙人
日子越来越红火
61岁的胡立英是合作社老员工
以往务农勉强糊口
如今在猕猴桃基地月薪2000多元
年收入翻了三倍
“家门口就能挣钱
带孙子也方便”
她擦擦汗
脸上洋溢着笑容
杨成美的实践
是有识青年返乡创业的生动缩影
许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
在国家就业创业政策的扶持下
投身到家乡建设的热潮中
近年来
人社部门围绕就业创业推出了
一系列政策措施
涵盖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场所租赁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
就业服务优化、技能提升支持等多个方面
并通过开展
“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将就业创业政策送到基层一线
送到群众身边
让更多“新农人”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
市院村已从“空心村”
变身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杨成美脚步未停
他计划进一步结合田园风光
发展乡村旅游、建设蚯蚓科普馆和采摘园
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乡亲们的“金山银山”
编 辑|张惟一
责 编| 卢香梅
编 审|吴 芳
监 制|孟性荣
总 监制| 朱光伦
记 者 | 孙继霞
投稿邮箱:bjtvysbj@163.com
来源:云上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