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当年支边到新疆农三师,她找了乌鲁木齐米泉的男朋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5 20:34 1

摘要: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热心读者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入驻今日头条至今,我采写发布了千余篇知青题材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根据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或讲述编写的,也有一些文章是根据热心读者朋友提供的素材编写的。再次向热心的读者朋友、各位粉丝、各位老师表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各位热心读者朋友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注!入驻今日头条至今,我采写发布了千余篇知青题材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基本都是根据当事人的亲身经历或讲述编写的,也有一些文章是根据热心读者朋友提供的素材编写的。再次向热心的读者朋友、各位粉丝、各位老师表示衷心感谢!谢谢大家!也感谢今日头条提供这个平台,才有了跟读者朋友交流的机会。

新疆当年的地窝子(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写这篇文章,我有些为难,因为一位生活在新疆的粉丝朋友(一路菁菁)提供的素材不够详细,她寻找上海支边姐姐的心情又特别迫切,我不想让这位朋友失望,只能根据这位朋友提供的一些信息和照片,编写这篇文章,希望新疆的这位粉丝朋友能找到她寻找多年的上海姐姐!也期盼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能参与进来,帮助新疆的这位朋友找到她牵挂、思念多年的上海姐姐,帮她了却心中夙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家“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上海、山东、天津、武汉、北京等地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奔赴新疆,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个群体——支边青年。

当年的这个支边群体,以十万上海知识青年为主体,在“支援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为城市减负、为祖国分忧”的豪情壮志下,奔赴喀什、塔里木、阿克苏、库尔勒、昆仑山等地,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历史,演绎了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

上海支边青年焦建萍就是这十万支边大军的一分子,当年她满怀激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随同一批有志青年,在上海北站乘坐火车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大上海,离开了熟悉的老弄堂,离开父母亲人,开启了奔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新征程。

图片来自网络

满载上海支边青年的列车昼夜行驶,历时四天三夜,最终停靠在了新疆境内的大河沿车站(吐鲁番)。大家在大河沿车站短暂停留休整后,又乘坐敞篷大卡车继续前行。大卡车在戈壁荒滩中行驶了五、六天,抵达了喀什地区的农三师驻地,最终焦建萍他们几十名上海青年被分派在了巴蜀(农三师下属)某团场的连队。

那时的连队驻地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所谓的连队营房就是低矮昏暗的地窝子,还有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子。经过短暂的军训和学习,焦建萍他们就投入到了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当时连队战士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挖渠引水,一个是打田埂放水洗碱造田。

新疆境内的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雪山融化的雪水,把雪水通过水渠引到大漠中反复灌溉,就能稀释土壤中的盐碱浓度,改良土壤造田,用以播种农作物,这个过程就是洗碱造田。

上海支边青年在农三师(图片来源网络)

繁重的生产劳动加上艰苦的生活条件,一个月下来,焦建萍就晒黑了累瘦了,特别是晚上躺在低矮的地窝子里,想起远在上海的父母,她就禁不住泪流满面。想家,是每个支边青年心中最深的痛,别人无法理解。回上海探亲,成了大家最美好的期待。

上海的支边青年每隔两年至四年才能获得一次探亲假,新疆离上海的路途那么遥远,各方面的条件更加艰苦,而假期控制又特别严格,回家探亲并非易事。虽然回家探亲的路程遥远又艰辛,可再苦再难,大家还是期盼着回家和父母团圆。

焦建萍所在的农三师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巴楚距离大河沿车站一千多公里的路程,那时的路况很差,交通不便,每次回上海探亲,绝对是一次不确定的冒险。先是从连队出来,搭乘拖拉机或马车,一路颠簸到团场,再伺机搭上货运卡车到乌鲁木齐以南的大河沿车站。这个过程就要花上差不多六七天的时间,至少也要五六天。假如一时买不到大河沿到上海的车票,只能在招待所等待时机。

第一次在大河沿乘车,焦建萍遇到了在大河沿车站工作的赵师傅,赵师傅是个热心肠的人,他看焦建萍一个女青年回上海探亲不容易,就帮她买票,帮她拿行李把她送上发往上海的火车。陌生的地方得到了好心人帮助,焦建萍很感动很温暖,她发自内心地感激淳朴善良的赵师傅。

从上海探亲回来,焦建萍给赵师傅带来了上海的糕点糖果,赵师傅就邀请她到家里吃饭,帮她搭乘回团场的汽车。就这样,焦建萍和赵师傅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的日子里,到了回上海探亲的日子,焦建萍就带上新疆的哈密瓜干、葡萄干和杏干等新疆特产回上海。到了大河沿,焦建萍都会到赵师傅家落脚,赵师傅就帮忙购买车票,帮她背着行李把她送上车。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当时团场连队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每次回上海探亲,焦建萍都会大包小裹带很多上海的食品糕点,比如大白兔奶糖、酱油膏(固体酱油)、味精、猪油、肉松、白糖等,也会给赵师傅家象征性地带一些上海的特产。每次赵师傅都说她,路途遥远,不要给他家带东西。赵师傅就像一个长辈,给了焦建萍很多关爱和温暖。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焦建萍结婚了,她的对象在乌鲁木齐米泉地磅工作,后来焦建萍也调到乌鲁木齐工作。当初她一直和赵师傅一家保持书信联系,后来因为工作忙或是通信地址的变更,焦建萍也就渐渐和赵师傅一家断了联系。后来赵师傅的孩子也多次到乌鲁木齐寻找过焦建萍姐姐,因为地址不详,没有找到。

焦建萍姐姐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焦建萍大姐也到了近八旬的年纪(七十五岁左右),你现在生活得好吗?当年大河沿(吐鲁番)赵师傅的孩子一直在寻找您,一直牵挂着您,她说非常想念善良本分的焦建萍姐姐,希望焦建萍姐姐或知情人看到这篇文章,在评论区或通过私信留言,也希望赵师傅的孩子能早一天见到她非常牵挂、非常想念的焦建萍姐姐。更希望热心的读者朋友把这篇文章转发一下,接力下去,早日了却赵师傅子女的心愿。

您好!这是焦建萍姐姐当年的照片(上图),帮助我找找吧,拜托了。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