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新能源像炒股:理想跌停,零跑封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21:10 1

摘要:理想曾是那个让家庭用户觉得稳妥的选择,有大空间,有一整套带娃神器配置,价格高点也能接受。可眼下,群里的讨论多了几分犹豫:新车节奏慢,竞争对手动作快,新闻里又时不时冒出争议,像是在提醒车主,这个市场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平静。

最近新能源车市的情绪比菜市场大妈抢鸡蛋还刺激,前脚刚刷到蔚来宣布换电站要铺到县城,后脚转头就看见特斯拉官降的消息把论坛炸成烟花。

和油车世界不同,新能源车友们不再满足于讨论油耗、动力,他们每天都在刷自家品牌的销量榜单,盯着那些数字判断未来的安全感。

这让人感觉非常奇怪, 销量成了车企会不会稳住阵脚的风向,也是用户手里那台车能不能值钱的底牌。

理想车友最近的群聊气氛有些低落,销量连续三个月下滑,8月更是掉了四成,目前仅L6一款车型月销过万辆。

榜单来源:中汽协核验数据

北京的周晓东翻着榜单截图,突然想起自己当初提L8的那天,门店里MEGA专区热闹得像婚礼现场,现在却是另一种寂静。

过去几年,小品牌的倒下给市场留下一串空壳子,买新能源车成了一种“押注”,选谁都得赌它能活得够久。

理想曾是那个让家庭用户觉得稳妥的选择,有大空间,有一整套带娃神器配置,价格高点也能接受。可眼下,群里的讨论多了几分犹豫:新车节奏慢,竞争对手动作快,新闻里又时不时冒出争议,像是在提醒车主,这个市场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平静。

还有一层现实压力正在逼近,财政部的公告早已写明,2025年是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2026年起,30万元以内的车型要交5%的税,超过30万的高端款则要算得更细。对于刚好踩在价格线上的理想i8、MEGA,尤其是52.98万元起的MEGA,这笔钱不会是小数目。车友群里已经有人开始讨论年底是否该先把车提了,能省一点是一点。

有人说理想似乎是把产能给到了L6,以至于造成i8这款车型的产能不足,“交付严重延期”,“越着急就越着急”,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造成车主们的情绪崩塌,买25万的L6车主和花35万的i8车主们,心情明显不是同频。

图源:@LongQuery

图源:@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新能源车的世界,总是把市场和人的情绪搅在一起。销量下跌、政策变化、售后体验,全都成了车主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轮风吹到哪里,还要看理想和它的竞争者们,谁能先找到真正稳住人心的答案。

36岁的周晓东,是家北京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从前周末去京郊营地摆弄咖啡和炭火,如今多了几次“刷榜”的手指动作。

“这种焦虑就像你盯着大盘,也像你目送孩子去参加高考。”

他三年前提了理想L8,觉得那是一辆为生活方式设计的车:后排能放婴儿座椅,后备厢塞下咖啡炉和登山杖,增程电池让他敢去更远的地方。那时,他晒提车照,朋友们几乎清一色地评价“稳”“靠谱”。

8月的销量榜出来后,他愣了几秒,理想环比暴跌四成,已经是第三个月下滑,这比让他股票割肉还难受,因为股票一直挂着没准还能涨回来,但销量不行就是不行,这些新能源车主很担心厂牌破产跑路,毕竟之前一票惨烈的新能源小厂故事历历在目。

图源:@车人新

他在车友群里问:“是不是该早点卖掉,保值率会不会往下掉?”群里有人说要去看看零跑和小鹏,也有人截图李想的微博动态,猜测公司会不会出手“救市”。

理想的压力,写在数据上,也藏在用户的心里, “不久前新i8的发布一拖再拖,老款车型缺乏新鲜感,而消费端又在紧缩钱包”,问界、零跑、小米等在增程领域齐头并进,直接冲进理想原本最擅长的价格区间,理想“家庭豪华”的定位,曾是少见的空白,如今对手越来越多。

对门店销售张晨来说,这些数字并不是抽象的图表,今年夏天之前,他的门店里常有排队签合同的热闹气氛,如今下午能安静到听见空调的声音。他说,顾客来的频率没以前高了,来的人也更谨慎,“不再是冲着配置来的,他们要比较更多,打听里程、车购税、保值率。”

舆论场的杂音同样没给理想喘息的机会,卡车事故的视频、价格配置的争议、创始人的言论,时不时会引起几轮讨论。这些或许不是销量的直接原因,却足以让一部分观望者犹豫。对价格在30万元上下的家庭用户来说,买车不只是买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笔涉及三五年甚至是十年期生活安排的大开销。

图源:@mango

mango在今年7月31日,提了一辆理想L8,她说自己是在7月30日订的车,隔了一天就能提车了,可见当时L8库存非常充足。

这辆L8落地33万元左右,适合家庭型用户购买,在江浙沪地区的配置率还不错,但问题也在此时显现。

不少江浙沪的用户发现,理想L7、L8在当地8月13日后提车有补贴,“基本是全系降1万,还送充电桩,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30日”,这让提前在国庆前提车的用户心凉了半截。

图源:@小红薯6685BFEE

mango他们非常郁闷,人们甚至还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买新能源车一定得旁敲侧击问清楚,什么时候能提到现车,基本隔日达的库存充足,估计就是要搞促销活动了,那些明年才能提到车更得谨慎,变数太多,找到一个合适的区间,1-2个月比较合适。”

西安的刘阿姨,每天接送外孙上下幼儿园,理想ONE是她的小天地。前几周,她去店里做保养,发现预约排期比以前慢了一拍。她在小区聊天时听邻居说,零跑和问界现在“挺火”,15万-25万这个区间的价格也能打动人。她笑着摇头说“我不换,理想就挺好”,她挺讨厌和别人聊车,每次都能聊扯到价格,就像你去年刚花100万买完房,在电梯里不断遇到50万、30万甚至更低价格买到同一批房的邻居在和你say hello。

刘阿姨不是没想过处理掉,然后花更少钱买辆配置差不多的车,但一打听新能源车的二手折换率太高,就像loft这种商水商电的小楼层,卖不上价。

是理想车型变贵了吗?还是市场饱和了?

这些细节放在一起,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理想此刻的处境,产品节奏慢,价格曲线与用户预期拉开距离,竞争对手不断逼近,宏观政策也在重塑市场边界。

销售张晨觉得可能是一些理想车型发布时,价格和配置在市场还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但到了提车交付那一天,就不好说了,“比如对标你车型的其他厂牌,产能充足,比你早交付,配置还比你好,就很打击你们车主的预期心理。”

“理想很多车型主打的是高配,而不是性价比,尤其是近两年,甚至是近半年,人们购车风向突然转变,开始追求高性价比了,都没什么闲钱。”

销量的下滑并不只是短期波动,而是一个提醒, 高配是否还能撑得住溢价,用户愿不愿意继续为它买单,这些都需要新的答案。

图源:@孟庆嘉

孟庆嘉是位汽车博主,同时也是位旅拍达人,他开过十多款新能源汽车,尤其对理想品牌青睐有加,在他眼里,“理想十分出片,线条和内饰、配置的审美都十分在线,车身很坚实,算新能源圈里能打的那款”。

他和一些理想车迷一样,觉得理想可能有溢价的部分,“但不多,值那个价”。

同一款车,不同的人群看法是分层的, 当人们开始纠结值不值的问题时,说明人们开始思考这款车配备的功能到底是否实用?

“以前50万元以上的算豪车,到了今年,怎么理想30多万的车被被叫豪车了?”

理想曾以“家庭第一”立稳脚跟,可在补贴退场、性价比回归的大背景下,任何迟疑都可能让用户选择别的方向。下一步是守住当下的车主情绪,同时想清楚未来几年该往哪走。眼下的销量榜,可能只是这场较量的开头,毕竟,人们的注意力,经常会被新的事物吸引。

销量的“失速”只是表象,真正让理想车主开始焦虑的,是那股顺着销量一路传导下来的连锁反应。

在新能源赛道,产品的生命周期比智能手机还短。 曾经被称为“家庭用车天花板”的理想ONE,如今在二手车平台的标价像是坐滑梯:有车商喊价18万元收购一台三年车龄的ONE,原车主只回了个“呵呵”截图到车友群,底下一排人跟帖:“股市熔断式残值”。

电池更新,是焦虑的第一颗雷,2024年底理想刚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800V高压电池包,这意味着现有L系列车主手里那块动力心脏,很快可能被市场视作老旧款。而800V的优势——更快的充电速度和更低的能耗——对频繁长途出行的家庭来说,是肉眼可见的诱惑。

“买车不到两年,就要面对‘代际落后’。”周晓东说, “这感觉就像儿子刚学会走路,你就告诉他隔壁小孩已经在跑百米了。”

与此同时,理想赖以成名的服务口碑开始被微妙地质疑。

在北京亦庄、上海浦东等热门门店,预约保养排期已从一两天延长到一周以上。华东地区有用户反映,一次简单的雷达更换,零件等了21天。二手车商更是直言:“理想的新车卖得慢,二手流通更不敢压价高收。”这些信息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带来的情绪效应远超实际影响——毕竟车主买的不只是车,还有品牌托底的确定感。

周晓东的车主群里常有人抛出新的对比。比如比亚迪的DM-i插混车型降到二十多万,问界M9标配华为智驾,极氪009把冰箱、彩电、沙发直接塞进后舱,似乎每个竞争对手都在刷新“高性价比”的定义,每个车主的焦虑点都不太一样,但今年以来,大家无外乎都格外关注价格这个因素。

理想曾经牢牢占据的奶爸车细分市场,如今被多方蚕食,口碑逐渐变成周晓东认为的“贵,但不再唯一”。

更让车主们心里打鼓的,是政策倒计时,财政部已确认2026年起新能源车将恢复征收5%购置税,30万元以上车型税负更重。对于理想这种价格线踩在30万上方的品牌而言,这笔钱足以左右购车决策。车主群里已经有人晒出Excel表格,精确计算提车时间与购置税差额,连“年底锁单”成了热门。

这种紧张感,并非只有理想用户才有,张晨说“这可不光冲击理想,高配版小米su7、或ultra还有yu7今年没提到车的,明年购置税一加,性价比直接就没了。”

这种情绪也在周晓东的群里,变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乐观,“毕竟还有小米的车主托底,理想不会难到哪里去。”

新能源车的残值曲线和OTA更新,曾经几乎是所有玩家的共性焦虑。

车主的情绪像是被绑在一辆高速前进的电动车上,既享受风驰电掣,又担心前方突然出现“更新提示”。 油车时代,贬值是岁月的折旧;新能源时代,贬值可能在某次发布会上就被宣布。

这一情绪,正是朋友圈里最容易被点燃的那类,明明是关于理想的讨论,却能让问界、蔚来甚至燃油车车主都能找到代入感。大家讨论的不只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新能源时代里,消费者面对“价格”与“价值”之间永恒的拉扯。

“但小米车主,还是乐观,”周晓东说,“我就喜欢他们身上这种天生的积极。”

图源:@见万千命运

理想销量骤降的阴影还没散去,周晓东说最近几天,他们车友群里一直在探讨的就是这个“2026车购税风暴”。

“如果明年提一台L7 Air,售价刚好30万元,税率5%,要多交1.5万元车购税;要是狠心选了L9 Max,报价早已突破40万,税后成本一下多出2.5万元。”

“这不仅仅是交税的问题,”周晓东说,“是你的车在账面上,突然‘老’了好几岁。”

在新能源世界里,购置税的复活意味着一种微妙的心理转折,车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新品,而重新被纳入传统消费逻辑的秤盘里。

很多车主开始调侃自己是“新能源时代的理财产品经理”,“以至于买啥亏啥”。有人甚至制作了一份“提车时间最佳解”的表格:比如,2025年12月前锁单,可以享最后的免税红利;2026年后要算车型价格和减免上限,超过30万元的部分,减免额顶多1.5万元;预算卡得刚刚好的用户,甚至会去找二手准新车,打听“是否还能顺便搭上政策末班车”。

这种精算氛围,让购车像是在炒期货,但在紧绷的神经之外,也有不少车友开始反思: 自己追逐的究竟是产品力,还是政策套利?

周晓东说在他们群里,有人发了段视频,在周末带着孩子坐在车里,打开冰箱,切水果,后排屏幕播着动画片,“这就是我买新能源的理由”,那位群友说,“别把它复杂化。”

“但问题是我们想把这事复杂化吗?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有钱这么松弛啊。”

在销量一路狂飙之后,理想终于迎来一个必须作出选择的拐点:过去靠增程打通了传统油车用户的入口,如今那层缓冲正在被拆解。 市场从补贴红利走向理性竞争,留给每家车企的时间窗口在缩短。理想站在十字路口,继续把增程做深做精,还是把兵力投向纯电阵地?答案关乎技术,也关乎能不能把人心留住。

零跑的策略已经给出一份清晰的答案,它把价格、配置和供应链当成武器,走出一条“高配置、亲民价位”的路径。把一些高频用到的智驾功能和实用空间做到位,而不是“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精”,再通过规模把成本摊薄,结果是能在中等价位抢到大量家庭客户,比如10多万的B10车型,还能抢到大量年轻人甚至是学生用户的青睐。

这个打法最会触动一个现实痛点,在经济收紧的当下,多数人愿意为“看得见的使用价值”买单,零跑就把这些价值直接兑现出来。

比亚迪的打法完全不同,它用产品线覆盖把风险分散到每一个价格带,从十几万到百万级都有样车可选。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产业链一体化给它带来现实优势,电池、电控、整车生产的联动让它在成本与供给上更稳。

对普通家庭来说,这种“有车就有网、有服务就有保障”的感觉,容易转化为长期信任,在变动的市场里,信任就是最值钱的东西。

蔚来走的是服务与社区的路线,换电站不是单纯的技术部署,它建立了一种用车节奏,十几分钟能把车“补满”,对高频城市通勤或长短途交替使用的人来说,这种便利是直接可感知的安全感。

同时,蔚来的用户活动、NIO Day 之类的社群事件,把车主变成情感共同体,形成一种品牌黏性。有人愿意为更顺畅的用车体验和社群归属感付出溢价,蔚来正是靠这点撑起了“服务溢价”。

把这几种路径放在一起看,市场的分化就很清楚了,零跑靠性价比吸客户,比亚迪靠规模与体系守住全网格局,蔚来靠换电与社区把用户锁在生态里。

每种主要的打法都有它能触达的那一类人群,也都有短板。 理想的难点在于,它的用户最看重“家庭场景的稳妥与舒适”,但当价格与补能、保值、服务这些现实变量同时出现时,单靠“舒适”很难让所有人安心。

消费者的情绪因此变得精细且务实,因为大家都没什么钱了,也不想额外地再折腾,周晓东说,“当你购买了新能源车后,这车本身,还能逼着你不断学习”,“有人在群里把很多家车型并列做比较表,列出补能便利、二手保值、售后响应等项,把购车决策拆成一张一张的清单;有人选择锁单走政策红利通道。”

在汽车博主赛道,“新能源省钱”细分领域是最打动人心的那一条涓流

“以前是大家不断在群里晒周末、节假日去哪里玩;现在是不断晒哪里的电便宜,哪里喝咖啡赠洗车券,哪里试驾管顿午饭,还有狮子头......”

似乎新能源车主们的这些动作,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从不确定里争取一点稳定,从已经发生的损失中捞回一点点剩余价值。

在这种氛围中,理想要守住阵地,答案不能只靠口号。它要么把增程的技术和成本做到其他人复制不了的深度,要么在纯电路线、补能布局和服务体系上做出可见的补课。市场的下一轮分化,会由那些在“价格、供能、服务、社群”这几条赛道上都能给出可信答案的玩家来决定。

对消费者来说,选择不再只是选车,而是在选一种在未来几年里能带来安心感的生活方式。 谁能做到这点,谁就有机会在这场调整后站稳脚跟。

来源:财富智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