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谣言毁掉人生?律师详解造谣传谣要坐牢的 5 种情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5 23:37 2

摘要: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提问都挺揪心的 —— 很多人觉得 “发个八卦、转个消息而已,能有啥大事?” 可现实是,已有上百人因为随手造谣传谣,不仅赔了钱,还蹲了拘留所,甚至丢了工作!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掰透,看完你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各位粉丝朋友晚上好!最近后台咨询快被 “谣言” 相关的问题淹没了:“在家族群发了个没核实的消息,算不算违法啊?”“前同事在朋友圈骂我是小三,我能告她吗?”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些提问都挺揪心的 —— 很多人觉得 “发个八卦、转个消息而已,能有啥大事?” 可现实是,已有上百人因为随手造谣传谣,不仅赔了钱,还蹲了拘留所,甚至丢了工作!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掰透,看完你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别以为造谣最多道个歉就完事了,《民法典》早把账算得明明白白:只要造了谣、传了谣损害别人名誉,就得承担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这四件事。哪怕你转发时只加了个 “吃瓜” 表情包,都可能赔进去好几万!《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湖南有个科技公司老板方木雄,某天突然发现有个公众号写文章说他 “勾结境外势力搞诈骗”。他赶紧报警,最后法院查明,这篇文章虽然只被点击了 3000 次,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意和名声。

结局是啥?被告不仅要赔 8 万块钱,还得在百万粉丝的账号上,把道歉声明置顶整整 30 天!相当于当着几十万人的面 “社死”,这代价可不小。

李某和前同事张某闹了点矛盾,气不过就在朋友圈评论说张某 “靠陪睡才升职”。结果张某直接告到法院,法院认定这是典型的名誉侵权。

最后判决下来:李某得删光所有侮辱内容,连续 7 天在朋友圈发手写道歉信,还得赔 2 万块精神损失费 + 5000 块公证费,一共 2.5 万。就因为一句气话,不仅丢了面子,还没了半年工资,太不值了!

这里给大家划个重点:赔偿金额可不是随便定的,一般是 “实际损失 + 精神损害赔偿”。比如你因为谣言丢了工作,能拿出辞退证明,那公司赔偿的工资差额就得算进去;精神损害传播范围越广、影响越坏,赔得越多。而且道歉范围必须跟谣言传播范围匹配 —— 你在 200 人的群里造谣,就至少得在同一个群里道歉,想 “小范围糊弄” 可不行。

要是觉得民事赔偿只是 “花钱买教训”,那你可太天真了。

《治安管理处罚法》里明确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以下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别以为 “我只是转发,又不是我造的谣” 就没事。

云南的李某某为了博眼球,在抖音发视频说 “和爱村的西瓜打了毒药,吃死人了!” 结果这条视频一传播,当地瓜农的西瓜根本卖不出去,损失超百万。

最后处理结果:李某某的抖音账号被永久封禁,还被行政拘留 5 天,更得赔瓜农 12 万块钱。就为了点流量,把自己的账号、自由和钱包都搭进去了,太傻了。

王某在网上看到 “5 岁男孩在校门口被拐” 的旧闻,觉得 “本地也该提醒下”,就把外地的新闻配上本地学校的照片发了出去。结果警方一查,这消息是 3 年前的外地案件,照片也是盗用别人的生活照。

王某最后被拘留 3 天,还罚了 300 块。他自己还委屈:“我就是好心提醒啊!” 可法律不管你是不是 “好心”,只看你发的是不是 “事实”。

这里给大家个避坑指南:看到 “速转!”“不转不是中国人”“紧急通知” 这种标题,先别急着动手转发。转发前一定要核实三件事:消息源头是不是权威媒体(比如央视、人民日报);图片有没有 PS 痕迹;事件发生时间有没有标注,别把几年前的旧闻当新闻发。

要是造谣传谣的情节再严重点,就不是赔钱、拘留这么简单了,可能得蹲大牢。《刑法》里的 “损害商业信誉罪”“诽谤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都等着这类行为呢!

2024 年有个叫王某的,把网上下载的色情图片 P 上理想汽车的 Logo,发到 15 个车友群里,说 “理想汽车的车载摄像头泄露用户隐私,都拍到这种图了”。

结果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王某最后被认定犯了寻衅滋事罪,判了 7 个月有期徒刑。就因为 P 了张图、发了几个群,把自己送进了监狱,太不值了。

某建材公司老板李某,为了抢生意,雇了水军在网上散布竞争对手 “用的材料致癌,已经有人住进去生病住院了” 的谣言。结果对方公司三个月内就倒闭了,员工也都失业了。

法院最后认定李某犯了 “损害商业信誉罪”,判了 1 年 3 个月,还罚了 8 万;帮他散布谣言的两个水军,也各判了 1 年,罚了 5 万。想靠造谣搞垮对手,最后把自己搞进了监狱,这就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23 年有个叫马某的,编造 “某小区发现变异毒株,马上要封城” 的消息,还发在多个业主群里。结果消息一传开,附近超市的人都去抢菜,还发生了踩踏事件,有几个人受伤了。

马某最后被以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判了 8 个月有期徒刑。他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一句随口编的话,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很多粉丝问的都是日常场景里的事,比如 “被人造谣了怎么取证?”,这里给大家一一解答:

第一步,赶紧录屏、截图,要把发布时间、发布账号、内容全文都拍下来,别漏了;第二步,去公证处做电子证据保全,虽然要花 1000-2000 块,但这是法庭上的 “硬证据”,比自己截图管用;第三步,联系平台要谣言传播数据,比如阅读量、转发量、点赞量,这些数据能证明谣言的影响范围,平台有义务提供。

首先,立即向平台投诉,不管是微信、抖音还是微博,都有投诉入口,平台必须在及时处理,比如删除内容、封禁账号;其次,拨打 12377 互联网违法举报热线,这是国家专门管网络违法的;最后,拿着证据去派出所报案,一定要让警察出具 “受案回执”,证明你报过案,后续要是起诉,这也是证据。

A:当然算!北京三中院之前判过一个案子,明确说 “未经核实的‘听说’‘据说’,就是典型的诽谤”。别觉得 “我只是随口评论” 就没事。

A:必须赔!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是两码事,不能因为坐牢就免了赔偿。所以别想着 “坐牢抵钱”,该赔的一分都少不了。

现在是信息时代,一条消息发出去,可能几分钟就传遍全网。你以为的 “随手转发”“随口吐槽”,很可能会毁掉别人的人生 —— 有人因为谣言丢了工作,有人因为谣言被网暴抑郁,有人因为谣言家破人亡。

而法律也在越来越严格地打击造谣传谣行为,从民事赔偿到行政拘留,再到刑事判刑,层层递进,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说话要负责任,发消息要讲事实。

最后送大家三句保命箴言,记牢了:不确定的消息不发,带情绪的内容缓发,涉及他人的信息必核。别让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毁了自己的人生。

来源:楠木法眼看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