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期间有没有必要当学生干部?考研和保研上岸的学生差距这么大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00:35 1

摘要:第1点,你的导师对你的学术要求极高,比如说经常开组会啊,经常做实验呢,给你的时间排得很满,如果你因为去当学生干部参与活动了,影响这些学术开展,会让你和导师的关系不利的话,那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

研究生期间有没有必要当学生干部?这是很多研究生开学会面临的问题。首先呢,如果你有以下几种情况,我建议可以不当学生干部。分别是:

第1点,你的导师对你的学术要求极高,比如说经常开组会啊,经常做实验呢,给你的时间排得很满,如果你因为去当学生干部参与活动了,影响这些学术开展,会让你和导师的关系不利的话,那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

第2点就是你的这个专业未来要读博,就需要完成大量的学术文献,而你还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我也建议你可以不当学生干部。

第3点,就是你本硕跨专业相当离谱,听懂了吗?相当的离谱。你担心你硕士写不下来论文,因为现在硕士论文也得抽审,你毕不了业不就完了吗?那么你需要大量的精力去攻克,那也不建议你当学生干部。

除此以外,如果你有能力,我还是非常建议大家读研期间多多参与学生活动的,因为硕士期间的学生干部较本科比更锻炼人,参与的机会也更多,提供了与学院领导、教授、企业导师及优秀同辈的深度互动机会。通过组织跨校活动或学术会议,可建立覆盖学术圈与行业的资源池。北京大学2023年就业报告指出,曾任研会干部的学生平均求职周期缩短40%,职业匹配度高出15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其对组织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精准把握。

而且不仅有考研生上岸,也有保研生上岸的,二者在读研第一年的规划上还有一定区别的。下面我就从几个关键角度帮大家理清这些差异,便于两类不同的学生读研期间合理规划:

1、学术基础方面

考研生可能因备考周期长,专业知识更偏向应试,初入课题组时,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补足专业前沿知识或实验技能,尤其是跨考生。

而保研生往往有更扎实的学科积累。通常在大四就已提前进入导师课题组,熟悉研究方向,甚至发表过论文,起步更顺。

建议为了弥补二者差距,考研生可以提前联系导师,利用开学前的空档期阅读文献或参与组会,缩短适应期。

2、导师匹配优先级

保研生通常在本科阶段已参与科研项目或发表论文,部分学生通过夏令营提前锁定意向导师。多数高校在9月推免阶段即开放导师双选,保研生可优先选择顶尖导师团队。而考研生需待次年4月录取后参与双选,热门导师名额可能已被占用。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22年数据显示,82%的保研生入学前已确定导师,考研生该比例仅为35%。

3、奖学金覆盖程度

保研生普遍享受更高额度奖学金: 比如 新生奖学金:多数"985"高校对推免生全覆盖,而考研生仅前30%可获同等奖励。再就是助研津贴:导师课题组通常优先给予保研生较高档补助,考研生初始津贴则会低30%-50%

部分学校的专项基金:如中科院"国科大优秀推免生奖学金"(5万元/人)等仅面向保研生设立 。

4、学术资源倾斜

其实,很多高校的实验室的仪器对保研生是有优先使用权限的,针对部分学术交流机会或者国际会议推荐名额,也常按推免成绩排序进行分配。

但是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差距并非不可逾越。关键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保研生要警惕“躺平”心态,考研生则需加速追赶。读研是长跑,最终的成果取决于你的持续努力和策略调整哦!

5、时间规划与科研节奏

考研生第一年可能忙于补基础,研一可能还在修核心课程,科研进度稍滞后。而保研生已进入深度研究阶段。保研生大四就已确定方向,研一可直接冲刺论文或项目。建议考研生尽早与导师沟通,优先攻克核心技能(如编程、实验方法),避免被课程拖累。

那么昨天直播的时候,有学生问我,研究生开学后选导师是选硕导还是博导?其实我人为,你选硕导和博导,在我心里他都是一样的,因为我跟你们讲过很多遍,世间万物利弊共存。咱们先说硕导,弊端就是他的资历没那么高对不对?可能在一些大的学术上、大的项目上,他手里没有那么多,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支撑。你将来就业的时候,提导师的名字可能也不会带来光环加持。

但是硕导往往没有那么累,而且,硕导往往更年轻,大部分带学生的热忱大,所以说呢,他可能亲力亲为、很负责任的带学生,对吧?那么博导呢,确实是他资历丰富,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很多博导一是承担着大型项目或科研任务,他精力分不过来。二就是呢,有的博导岁数大了,他也没有那么强的斗志了。所以大部分博导都会让自己的带的博士生来带学生,或者是让小导师来带学生。因此可能分给你的博士和小导师还不如硕导呢,明白了吗?

所以,不论是选硕导和博导归根结底一句话。对你上心,认真负责,能辅助你完成你的读研目标就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读研目标未必相同,有的人可能要求申博,对学术能力有高要求对不对?有的人可能说我要就业,对实践项目有要求,有的呢可能就是混硕士学历的,导师事越少越好,对吧。所以你也要看你的诉求是什么,看这导师能不能真正给你起到作用。我说这些大家听懂了吗?

来源:赵益讲考研及大学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