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湖北恩施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名为庆阳坝的集市。它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褶皱里,悠长的叫卖声、竹篾编织的脆响、土家腊肉的香气,构成了一本“活着的民俗密码本”。而《流动的传统》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本密码本的钥匙——它让我们看见: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那些“流动”的人情味,如
2025年9月
星期一15
在湖北恩施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名为庆阳坝的集市。它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褶皱里,悠长的叫卖声、竹篾编织的脆响、土家腊肉的香气,构成了一本“活着的民俗密码本”。而《流动的传统》这本书,正是打开这本密码本的钥匙——它让我们看见: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那些“流动”的人情味,如何成为我们对抗焦虑的底气。
【限时福利】留言集赞赢好书!先到先得!(详情见文末)
从焦虑到心安:庆阳坝集市的「慢民俗」,治好了我的「城市病」
庆阳坝的故事,要从川湘鄂古驿道说起。作为旧时盐茶流通的“驿站”,这里的集市从诞生起就不只是一个“买卖东西的地方”。
它是乡村的心脏 :清晨的露水还挂在草叶上,挑着竹筐的村民就已上路;午后的阳光斜照,土布摊位前的靛蓝花纹在风中摇晃;傍晚的炊烟升起,老街上居民的寒暄里,藏着“嬢嬢的油粑粑要下次逢场才炸”“杨佬儿的竹编筐卖了三十几年”的熟稔。
它是文化的容器 :婚丧嫁娶的习俗在这里代代相传,时令节气的仪式在叫卖声中自然生长。就像书中写的:“庆阳坝集市的历史,就是一部微缩的当地社会生活史。”
当我们在书中读到这些细节,仿佛能触摸到粗陶碗的颗粒感,闻到现磨辣椒粉的呛人香气——原来,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而是那份“慢慢来”的生活节奏。
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化的浪潮拍打着庆阳坝:年轻人外出务工,电商平台抢走了客源,一些老手艺甚至快要断了传承。但《流动的传统》最动人的地方,是它记录了集市在困境中的“重生”。
从 “经济枢纽”到“文化锚点”:当交易功能弱化,集市反而成了村民们“集体记忆的博物馆”。老人在这里回忆年轻时的赶集盛况,年轻人用手机直播路烛节时的舞龙舞狮,游客带着相机来寻找“消失的乡愁”。
从“买卖场”到“情感纽带”:曾经“你买我腊肉,我送你一把小葱”的交易诗学,演变为“来了都是客,进门喝口茶”的温情;曾经“商贩川流不息,马帮骡帮成群结队”的驿站盛景,幻化为“聚在凉亭古街听故事”的闲适社交。就像书中观察到的:“集市中的民俗正在变为民俗中的集市”——它不再只是做生意的地方,而是成了安放情感的“精神原乡”。
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或许正是庆阳坝给现代人的启示:对抗焦虑,不必逃离城市,只需找到像集市这样的“情感锚点”——哪怕只是周末去逛一次菜市场,和摊主聊聊天,也能找回生活本来的温度。
《流动的传统》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深入乡村肌理的“文化疗愈”。
它让我们看见 小集市里的大中国:从庆阳坝的转型,读懂整个西南乡村在现代化中的挣扎与创新——当传统手艺遇上直播,当古街道变成网红打卡点,民俗如何在“保护”与“开放”中找到平衡?
它让我们找到焦虑时代的生活答案:集市是乡村的心脏,每一次赶集,都是一次心跳的共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共振”:在快节奏中留一点“无用”的时间,在陌生人社会里找一份“熟稔”的联结。
如果你也想在文字里触摸乡土的温度,想知道“传统如何治愈现代”,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带你走进庆阳坝的烟火深处,让你明白:那些我们以为消失的生活,其实一直藏在集市的褶皱里,等我们回去寻找。
这个秋天,让我们一起在书页间,赶集去。
【限时福利】转发集赞赢好书!5个名额,先到先得!
亲爱的读者们,福利来啦!为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准备了5本《流动的传统:一个西南乡村集市的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免费赠送!只需简单三步,就有机会把心仪的书籍带回家~
参与规则
欢迎大家留言点评本书,留言点赞前5名的读者,我们将赠书1本,活动截止到9月19日9:00AM;
流动的传统:一个西南乡村集市的转型与民俗生活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定价:89.00元
ISBN 978-7-5227-5014-9
作者简介
谭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学与世界民族、民俗学、海外民族志和集市研究。
乡村集市是解码乡土社会变迁的活态样本。本书走进武陵山深处的庆阳坝集市,捕捉廊道流动中的地方知识、族际互动中的情感网络、传统赓续中的时代节律,进而呈现集市与民俗生活的互嵌关系,揭示民众实践的深层活力。
书籍目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