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检测试验区,仿佛进入了芯片的“健身房”——这里有模拟极端气候的环境箱、测试向心力的恒定加速度设备,还有给芯片“做B超”的超声扫描仪。“每颗芯片出厂前,都得先过‘魔鬼训练’这关。”朱志勇笑着比喻。2025年上半年,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深耕专业领域25年 研发团队从20多人到400+
营收2.43亿元 企业“芯”动力从何而来?
走进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检测试验区,仿佛进入了芯片的“健身房”——这里有模拟极端气候的环境箱、测试向心力的恒定加速度设备,还有给芯片“做B超”的超声扫描仪。“每颗芯片出厂前,都得先过‘魔鬼训练’这关。”朱志勇笑着比喻。2025年上半年,成都华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集成电路业务营收已达2.43亿元,是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深耕芯片领域25年,公司不仅在高端AD/DA转换器等关键技术上打破国外垄断,更以严苛的质量把控、深度的产业链协同,与成都同频共振,书写了企业与城市共成长的“双向奔赴”故事。
给芯片“上强度”
公司芯片“体检流程”,比想象中更“折腾”。首先是“气密性检测”,工作人员将陶封芯片压入氦气中,用氦质谱仪“嗅探”细微缝隙;接着是“颗粒排查”,通过离子噪声检测“听”芯片内部异响,“有杂音就说明‘身体’有问题”。朱志勇解释道。
更严苛的是“极限挑战”。老化车间里,芯片要在高温高压下连续工作1000小时,“相当于在‘桑拿房’连轴转,提前暴露故障”;机械实验室中,震动台模拟运输颠簸,冲击台模拟自由落体,“就怕芯片‘摔一跤’就坏”;盐雾实验仓则模拟海边高腐蚀环境,“提前考验芯片抗‘海风’能力”。“这些设备投入不小,但我们必须做。”朱志勇语气坚定,“用户要的是‘靠得住’的芯片,我们花精力做测试,就是要让每颗芯片都经得起市场检验。”
当“链主”挑大梁
“集成电路不是‘一家能做完的生意’,只有产业链一起强,行业才能起来。”朱志勇表示,在上游,正在对接本地新建高端流片厂,“等明年初投产,我们会第一时间送产品验线,帮它磨合产能,也打通本地生产渠道。”在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领域,公司与成都本土的华大九天深度合作,“用本土工具设计,既能降成本,也推动产业链自主安全。”
对下游,助力更接地气。西南不少设计企业缺检测能力,公司便开放检测平台,为环宇芯等企业提供测试和失效分析服务。“有企业研发遇难题,拿过来我们帮找原因,不用再建实验室。”朱志勇举例,成都一家示波器头部企业曾因国外禁运缺高端AD芯片,“我们的高速AD产品一出来,他们马上要样品,现在已在备货——这就是打破垄断的连锁反应”。
25年共成长
公司与成都的缘分始于2000年。“当时选择扎根成都,一是电子科大等高校能供人才,二是这里的营商环境实在,能帮企业解决真问题。”朱志勇回忆。
公司也用成长回报城市:研发团队从20多人壮大到400多人,在上海、西安设5个异地研发中心,研发投入连续多年超30%;今年10月搬入芯谷基地后,将进一步扩产能;更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地成都,为本地集成电路产业添力。
“接下来,我们会聚焦医疗器械、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继续发挥‘链主’作用,带动更多伙伴发展。”朱志勇展望,“成都给了成长土壤,我们就要长成参天大树,为这座城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撑起一片天。”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柳
受访单位供图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