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防治的重要意义与科学方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06:26 1

摘要:在小麦生产体系中,播种期作为全生育周期的起始环节,其田间管理质量直接决定小麦苗情基础与后期产量潜力。地下害虫作为该阶段的核心威胁,以幼虫形态在土壤中活动,对小麦种子、幼根及幼芽造成毁灭性危害,科学开展播期防治工作,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小麦生产体系中,播种期作为全生育周期的起始环节,其田间管理质量直接决定小麦苗情基础与后期产量潜力。地下害虫作为该阶段的核心威胁,以幼虫形态在土壤中活动,对小麦种子、幼根及幼芽造成毁灭性危害,科学开展播期防治工作,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关键举措。

一、小麦播种期防治地下害虫的核心好处

1. 奠定壮苗基础,降低缺苗断垄风险: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金针虫)会啃食小麦种子胚乳导致烂种,或咬断幼根、幼芽造成死苗。播期防治可有效杀灭土壤中害虫,确保种子正常萌发、幼苗根系完整,避免因缺苗断垄被迫补苗,减少人力与时间成本损耗。

2. 减少后期防治压力,降低生产投入:若播期未有效控害,地下害虫会持续危害至小麦分蘖期,此时害虫分布深、活动范围广,防治需多次用药且效果有限。播期一次性精准防治,可将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减少生育期用药次数,降低农药与人工投入,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理念。

3. 保障产量稳定,提升品质水平:根系受损的小麦幼苗易出现吸收水肥能力下降、抗逆性减弱等问题,后期易发生倒伏、早衰,导致籽粒干瘪、千粒重降低。播期防治可保护小麦根系正常发育,确保植株健壮生长,为后期高产优质奠定基础,避免因虫害造成10%-30%的产量损失。

二、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的科学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构建生态控害基础

- 深耕翻土,破坏害虫栖息环境:播种前15-20天进行深耕(深度25-30厘米),将土壤深层的害虫幼虫翻至地表,通过低温、暴晒或天敌捕食杀灭,减少田间虫口基数,同时改善土壤通气性,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条件。

- 清洁田园,减少虫源积累:播种前清除田间及周边的杂草、作物残体,这些物质是地下害虫的主要食物来源与越冬场所,清除后可切断害虫食物链,降低越冬害虫存活率。

- 合理轮作,打破害虫生存循环:与非禾本科作物(如大豆、棉花、油菜)实行2-3年轮作,避免小麦连作导致害虫种群定向积累,利用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差异,抑制害虫繁殖与取食,从生态层面控制害虫数量。

(二)种子处理:实现精准护种

- 药剂拌种,构建种子保护屏障:选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进行拌种,常用药剂包括40%辛硫磷乳油、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等,按种子重量的0.2%-0.3%比例拌种,拌匀后堆闷3-5小时,使药剂均匀附着在种子表面,播种后可有效驱避或杀灭取食种子的害虫,持效期可达30-40天。

- 种衣剂包衣,兼顾防虫与促苗:选择含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与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的复合型种衣剂,通过机械包衣将药剂形成保护膜包裹种子,既能防治地下害虫,又能预防苗期病害,同时促进根系生长,提升幼苗抗逆性,是当前高效便捷的护种方式。

(三)化学防治:针对性灭杀害虫

- 土壤处理,精准毒杀土壤害虫:对于虫口基数较高(每平方米幼虫数量超过3头)的地块,播种前结合整地,每亩撒施3%辛硫磷颗粒剂2-3公斤或5%毒死蜱颗粒剂1.5-2公斤,撒施后及时翻耕入土,使药剂与土壤均匀混合,形成毒土层,杀灭土壤中活动的幼虫,持效期可达2个月以上。

- 毒饵诱杀,诱捕成虫与幼虫:针对蝼蛄等活动性强的害虫,可制作毒饵诱杀。将麦麸、豆饼等炒香后,按100:1的比例与40%辛硫磷乳油混合,加适量水制成毒饵,每亩撒施1.5-2公斤,撒于播种沟或田间步道,利用害虫趋食性诱杀,尤其适用于蝼蛄发生严重的地块。

(四)生物防治:推动绿色防控

- 利用天敌,实现自然控害:保护田间的青蛙、蟾蜍、步甲、寄生蜂等天敌,这些生物是地下害虫的天然克星,通过减少广谱性农药使用,为天敌创造适宜生存环境,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降低化学农药依赖。

- 施用生物制剂,安全灭杀害虫:选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杀虫剂,每亩施用100亿孢子/克的白僵菌粉剂1-2公斤,结合整地撒施入土,生物制剂可通过侵染害虫体壁进入体内繁殖,导致害虫死亡,且对人畜、环境安全,无农药残留风险,符合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

综上,小麦播种期地下害虫防治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将农业防治、种子处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有机结合,既能有效控制害虫危害,又能兼顾生态安全与生产效益,为小麦全生育期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助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目标。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