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你用AI生成内容、刷4K视频时,背后每秒万亿字节的数据传输,都依赖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光芯片。这个看似微小的组件,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提示】文章基于公开信息整理而成,仅用于行业信息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当你用AI生成内容、刷4K视频时,背后每秒万亿字节的数据传输,都依赖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光芯片。这个看似微小的组件,正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
你知道吗?当我们沉浸在AI生成内容的奇妙体验、流畅播放4K超清视频时,背后是每秒万亿字节的数据在飞速传输。支撑这一切的,是一枚枚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光芯片。
作为光通信产业的“心脏”,光芯片直接决定了光模块的传输速率。而光模块又是数据中心、5G基站的核心组件。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中国光模块企业占据全球50%以上市场份额,但高端光芯片却长期依赖进口。2025年AI算力需求爆发,光芯片国产替代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又有哪些企业正在突破技术壁垒?
光芯片是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承担着光电转换功能。它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后再还原为电信号,实现了高速数据传播。
光芯片可以分为有源和无源两大类。有源芯片包括激光器芯片和探测器芯片,是光模块中价值最高的部分。而无源芯片则包括分路器、波分复用器等光学控制元件。
这个细分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约30-40亿美元,虽然规模不大,却是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根据C&C数据,2024年全球光芯片市场迎来强劲复苏,增速超50%。
光芯片市场的快速增长,背后是三大需求的强力支撑。
AI数据中心正在拉动800G/1.6T光模块需求。AI大模型训练需要海量数据交互,推动光模块向高速率升级。Light Counting预测,2024-2028年全球光模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5%。
5G基站建设需要大量25G/50G光芯片。根据Light Counting数据,2025年全球电信侧前传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达5.88亿美元,带动25G DFB芯片需求激增。
千兆光纤网络普及推动10G PON芯片需求。截至2024年底,中国10G PON端口数达2820万个,同比增长22.6%。这为光芯片企业带来了稳定需求。
目前,全球光芯片市场仍然由海外巨头主导。
美国Broadcom(30%)、日本三菱电机(20%)、美国Intel(15%)占据近65% 的市场份额。国内仅源杰科技、仕佳光子等少数企业能实现25G芯片批量发货,高端市场仍被“卡脖子”。
不同速率光芯片的国产化率差距悬殊:
· 2.5G及以下:国产化率超90%,国内企业已实现全面替代;
· 10G:国产化率约60%,但高端10G VCSEL/EML芯片国产化率不足40%;
· 25G及以上:2021年国产化率仅20%,25G以上更是低至5%,几乎被美日企业垄断。
光芯片看似小巧,却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25G以上高速芯片,面临三大核心壁垒:
材料与工艺:高速光芯片依赖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等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其外延生长工艺需控制到纳米级精度。国内多数企业仍需进口高端外延片。
结构设计:以EML芯片为例,需在DFB激光器基础上集成电吸收调制器(EAM),涉及量子阱有源区、光栅层等多结构协同设计,技术复杂度极高。
可靠性验证:高速芯片需通过数千小时高温、高湿环境测试,国内企业在封装测试环节的良率控制仍需提升。
光通信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为光芯片、电芯片、光器件等,技术壁垒高,芯片厂商议价能力强。中游是光模块、光纤光缆,光模块厂商盈利依赖成本控制。下游面向电信和数据通信市场。
中国在低速(2.5G/10G)光芯片实现国产替代,高速(25G及以上)仍由海外主导。光芯片分为有源和无源,有源中激光器和探测器芯片关键,其价值占比随光模块速率提升而增加。
虽然不能推荐股票,但可以了解几家在光芯片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其技术进展。
源杰科技(688498.SH):作为国内少数具备IDM模式的企业,已推出100G PAM4 EML芯片,200G PAM4 EML完成厂内测试。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78亿元,同比增长91.2%。
长光华芯(688041.SH):2025年3月发布国内首款200G EML配套产品,70mW CWDM4 CW Laser芯片填补高端市场空白。其10G APD芯片已批量供货。
光迅科技(002281.SZ):国内少数量产25G DFB芯片的企业,2023年全球光模块市占率排名第五。硅光芯片平台已支持800G/1.6T光模块研发。
仕佳光子(688313.SH):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5亿元,同比增长42.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93.33万元,同比增长236.57%。公司PLC分路器芯片全球市占率第二。
华工科技(000988.SZ):2025年9月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业内首款3.2T CPO光电互联产品。其核心子公司采用硅光集成+Chiplet架构,推出了首款3.2Tb/s的液冷共封装解决方案。
光芯片领域近期涌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产业进展。
在2025年中国光博会上,光电子先导院展示了7款最新成果,包括六吋车规级VCSEL阵列晶圆、六吋球面硅透镜晶圆等创新产品。该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1+N”柔性平台模式,以6英寸化合物半导体芯片、8英寸硅光芯片为双主平台。
华工科技建成了全球首条3.2T CPO量产产线,月产能达20万只,已通过微软Azure亚太区、英伟达等客户的验证。这标志着中国在CPO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仕佳光子通过泰国生产基地布局海外产能,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36亿元,同比大增120.57%;净利润达到9319万元,同比增1003.78%。
光芯片行业未来发展呈现两大趋势。
硅光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硅光方案能降低光模块成本30%以上,适配AI数据中心降本需求。Yole数据显示,2022-2028年硅光芯片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44%,2028年规模超6亿美元。
共封装光学(CPO) 成为高速传输解决方案。CPO技术将光引擎与交换机芯片封装在一起,显著降低功耗和成本。随着AI算力需求增长,CPO有望成为数据中心标准配置。
从机遇视角看,光芯片行业具有增长确定性和国产替代空间巨大的双重优势。
预计到2030年,全球光电芯片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25%,较2020年增长3倍。
国产替代呈现“梯度突破”格局:
· 中低速市场(2.5G/10G):国内企业已实现规模化量产;
· 中高速市场(25G/50G):源杰科技、长光华芯等企业实现批量发货;
· 高端市场(100G/200G):头部企业进入客户验证阶段。
光芯片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对国内企业出口带来的不确定风险增加。仕佳光子部分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至美国市场,在关税政策的影响下,可能面临收入波动及盈利空间压缩风险。
技术差距仍然存在。高端芯片的外延工艺、可靠性验证仍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国产替代任重道远。国内企业在25G以上高速率光芯片的国产化率仅5%。
人才短缺也是制约因素。光芯片领域需要兼具光学、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周期长,难度大。
随着政策支持(《“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发展高速光芯片)、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源杰科技2022年研发费率19.2%),以及AI+5G带来的需求红利,国产光芯片有望在未来3-5年实现高端市场的全面突破。
光电子先导院已在建设异质异构集成工艺平台,聚焦多材料异质集成技术,应用于下一代AI数据中心高速通讯、高速光计算领域,寻求算力、带宽、功耗与成本的最优解。
当200G/400G芯片实现规模化国产,我国光通信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 “从大到强” 的跨越。数字世界的地基正在被重新定义,而光芯片正是这场变革的隐形支柱。
来源:建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