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如在PC与ABS两大品种中必须选择一个进行抄底布局,答案对我而言十分明确:坚定选择 PC,甚至可以采取“全仓布局 PC”的策略。核心原因在于,相较于ABS市场“强制逼迫空头补货”的操作,PC 的价格驱动逻辑更具 “务实性” 和可持续性。
【前言】当前 PC 市场已具备明确的反弹驱动逻辑,距离实际价格上涨,本质上仅欠缺一个能够激活市场情绪的“契机”。那么,这个关键的“契机”将由何而来?
假如在PC与ABS两大品种中必须选择一个进行抄底布局,答案对我而言十分明确:坚定选择 PC,甚至可以采取“全仓布局 PC”的策略。核心原因在于,相较于ABS市场“强制逼迫空头补货”的操作,PC 的价格驱动逻辑更具 “务实性” 和可持续性。
根据多方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8月期间,PC与上游原料双酚A的价格关联系数高达 0.95,这种高度联动的关系,如同“同频共振”般紧密 —— 双酚 A 价格的变动,往往会直接带动 PC 价格的同向调整。然而,进入 9 月后,这种 “同涨同跌” 的紧密关联出现明显松动:上游原料价格开启快速反弹,苯酚价格从月初的6700元/吨上涨至当前的 6900元/吨,累计涨幅达3.1%,双酚 A 更是表现强势,价格从月初的7700元/吨攀升至当前的8200元/吨,累计涨幅高达6.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PC 价格未能跟上上游原料的上涨节奏。受烟台某工厂轮检结束恢复生产、漳州某工厂二线装置顺利投产的 “双重供应压力” 影响,PC 市场均价仅小幅上涨约50 元 / 吨,涨幅微弱。这一价格走势直接导致PC生产企业陷入严重亏损困境 —— 目前 PC 理论生产利润已降至 - 1200 元 / 吨左右,企业生产压力显著加剧。
面对当前 “原料涨、成品滞” 的局面,是否会重演 “原料独涨、成品承压” 的历史?PC 是否只能持续被动承受亏损,而无法跟随原料实现价格修复?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回顾此前市场格局,PC 生产企业维持高负荷生产,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上游原料消化、保障产业链稳定的需求;而当前双酚 A 市场供应已出现收紧迹象,PC 装置作为上游原料 “消化渠道” 的阶段性使命已暂告一段落。在此背景下,面对每吨上千元的亏损压力,PC 生产企业完全有动力通过 “减产、降负甚至阶段性停车” 等方式收缩供应,采取 “以量换价” 的策略改善供需格局。由此可见,PC 市场并非缺乏上涨基础,反而已具备清晰的反弹驱动逻辑 —— 当前距离价格上涨,只差一个能够唤醒市场信心、凝聚看涨预期的 “契机”。一旦这个 “契机” 形成,市场情绪得到激活,当前的 “供大于求” 格局向 “供不应求” 的转变,或许只是短期之内就能实现的事情。
来源:中塑在线塑料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