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容摘要:分布于全球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不仅是提升知识水准的宝库,更是感知世界文明风景的窗口。中华文明要走出去,有影响,就要利用好这扇窗口,以中华经典结善缘,以东方智慧交诤友。基于中央宣传部支持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
一、全球公共图书馆成为中华文明传播重要阵地
依托中华经典,开展对外传播,一直是我国图书出版等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更是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任务要求。当下,这些项目已经通过全球各地的公共图书馆结出了成果。
(一)中华经典走进全球公共图书馆
从整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典藏了一定数量的中华经典图书。在我们调查的100家全球图书馆样本中,17家非洲图书馆存在中华经典的图书馆占比64.71%,25家亚洲图书馆存在中华经典的占比68%,27家欧洲图书馆存在中华经典的占比92.59%,24家美洲图书馆存在中华经典的占比87.5%,7家大洋洲图书馆存在中华经典的占比达到了100%。同时,中华经典的全球分布呈现出一定特性。
第一,中华经典的精神内核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中华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因此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馆藏的具体图书类目也可以看出,《周易》《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西游记》等文史哲古老典籍的对外传播力尤为强健,被50%以上的抽样图书馆所典藏,可以看出这些经典体现的价值追求、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受到了不同文化的认同。
第二,“走出去”项目为中华经典对外传播赋能添翼。除了中华经典作品自身价值的优越性之外,出版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部署也为中华经典的海外传播拓宽了道路。从2006到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等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十多个推动图书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项目,其中包含了近十项涉及图书对外翻译资助的项目,这些项目从不同层面推动了中华经典走向世界。分析发现,最新出版年份为2010年至2023年的中华经典在图书馆中更为常见,该时间段图书量占总量的59.6%,且有部分图书中外双语版本和非中文版本来自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外文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等积极参与“走出去”项目的出版社,这些情况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证明图书“走出去”卓有成效。
第三,中华经典分布呈现深厚历史渊源与地域特性。样本图书馆中华经典的数量如下图所示,各气泡的位置为各国代表性图书馆以地图上经纬度确定的位置,气泡大小表示了该地代表性图书馆中中华经典图书的馆藏数量。例如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与中国有着文化、历史、思想等方面的共同历史渊源,特别是汉字的使用与儒家思想的传播都助推了中华经典在日韩国家的传播。另外,16—17世纪,传教士传教工作与商人的贸易活动将中国的文献资料带回欧洲,特别是戏曲、医学、地理等著作引发了西方的研究热情。而反观中华经典馆藏极少的非洲与南美洲国家图书馆,相较于与中国有深厚历史和文化联系的东亚国家,其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较浅,除了近年来的经济合作,这些地区传统上并没有大量使用或学习中文的背景,这部分限制了中华经典在当地的传播。
(二)中华经典的全球公共图书馆布局仍存在较大空间
中华经典的全球公共图书馆馆藏虽然较为丰富,但仍存在较大的布局提升空间。
首先,如上文所提及,中华经典的全球公共图书馆馆藏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美、欧洲、东亚等地的馆藏资源,远高于非洲和南美。韩国的国家图书馆、首尔市立图书馆,日本的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的中华经典馆藏数量均在万本以上;样本图书馆中有11家非洲和南美国家的图书中华经典馆藏数量不足10种,如肯尼亚国家图书馆、乌拉圭国家图书馆等仅有1种。
其次,中华经典的外译语种存在空白。中华经典的外译版本多见于英语、法语、韩语和日语等常见语种,不少小语种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较难通过借阅非中文版典籍直接接触到中华文化的精粹。亚洲的泰国国家图书馆、首尔市立图书馆,大洋洲的墨尔本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等图书馆中华经典的非中文率都在15%以下,这有利于降低当地民众对中华经典的阅读门槛,促进其与中华文化的接触。但相对而言,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的埃及、以希腊语和土耳其语为官方语言的塞浦路斯等国国家图书馆中华经典的当地语言版本短缺。
最后,中华经典对外传播效果尚缺乏定量评估体系。目前,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评估主要依赖于定性评价和案例分析,这种方式虽能提供一定的洞察,但在科学性和说服力方面存在不足。
二、中华经典布局全球公共图书馆需科学扩容
针对中华经典全球公共图书馆馆藏分布不均衡,小语种国家中华经典馆藏量较小的现状,需要做到基于科学数据的科学扩容。
(一)设立基础于中华经典的对外传播力评估体系
我们的研究表明,基础于可测量性、相关性和可获取性的原则,通过构建存在深度和分布广度的指数体系,可以科学展现中华经典在全球图书馆中的典藏情况。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围绕中华经典图书馆藏数量与年度增长变化、数字化资源访问量、国际合作图书量、读者态度调查等维度制定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中华经典传播力评估体系。
同时,我们可以依托国际合作实施具体评估工作。组建由国内外文化传播学者、图书馆学专家、翻译学者等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设计评估体系、数据分析和提出政策建议。与国外图书馆、文化机构、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数据资源,共同参与评估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网络爬虫等,高效地收集国际图书馆的馆藏数据、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等。
(二)科学扩容中华经典全球公共馆藏
就目前而言,科学扩容中华经典全球公共馆藏,需要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发展需求旺盛的地区和项目。
首先,加大建设已有中华经典的小语种翻译工程。通过国家层面的资助和政策支持,推动冷门小语种的翻译项目,这包括南美洲的葡萄牙语、荷兰语,非洲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亚洲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其他地区的原住民语言,让全球各地更多的普通人通过母语就能接触到中华经典。
其次,有针对性地援建南美、非洲等地的公共图书馆。目前,我国在援建图书馆方面已有成功的尝试,如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这一成功经验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南美洲那些中华经典馆藏不足的国家和地区。可以考虑与南美各国的文化部门或教育部门合作,根据当地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资助方案,加强与当地公共图书馆的交流合作,组建图书馆联盟。
最后,科学扩容中华经典文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值得被全球各地人们典藏阅读的经典为数众多。依托读者反馈,我们可以挑选出更多具有情感共鸣的经典,扩容当前的中华经典文库。比如《诗经》《西游记》《桃花扇》等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够激发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团队,对候选的中华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和筛选,确保选出的作品既有代表性,又能适应目标语种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三、中华经典布局全球公共图书馆需立体增效
在布局全球公共图书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在地在线立体增效的方式,让数字科技加持人文精神,使中华经典能够真正走进世界各地人们的手中、眼中、心中。
(一)在地活动增强中华经典的文化交流效能
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公众的文化场所,接触面广泛,对于提升普通民众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和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捐赠中文图书、资助特色中华文化角的建设、提供中华文化主题的展览和活动等方式,使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数字化增强中华经典的传播覆盖效能
除在当地援建公共图书馆硬件设施之外,我们可以积极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一方面,我们加大建设覆盖全球读者范围的中华经典数字文库,让更多的人能够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阅读接触中华经典。建立一个多语种中华经典翻译工作的平台,汇集国内外翻译家、学者、出版社和翻译机构,共同参与翻译项目。这个平台还可以提供翻译资讯、培训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此外,建立和维护一个多语种中华经典翻译作品的数据库,便于全球读者和研究者访问和利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和传播。
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对当地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的资助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包括提供数字化阅读设备、帮助建立在线电子资源目录、支持数字资源的采购和开发、当地图书馆数字化人员培训等。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这种援助可以极大地提高当地民众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增强中华经典的传播覆盖效能。
从中华经典在样本图书馆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图书馆所属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图书馆中中华经典馆藏数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其影响随着历史进程不断累积。与中国的历史关联越深,该国图书馆中华经典典藏指数越高,此次数据呈现出中华经典在日本与韩国的传播量极大,在欧洲国家受重视,但在非洲、美洲馆藏情况不足的情况。那么,反过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中华经典的公共图书馆藏,提升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程度,让中华文明的成果为更多地方的人们所共享。
唐闻天,南京大学博士生;
李刚,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胡菡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