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质量推进我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从我省近期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全省提升站位认知,立足遗址发掘保护、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高质量推进我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从我省近期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全省提升站位认知,立足遗址发掘保护、展陈展示和活化利用,深化文旅融合,为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201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五批160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含挂牌和立项),我省有7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其中明中都皇故城、凌家滩、双墩3处遗址公园已建成开放,寿春城、禹会村、繁昌窑、薛家岗4处遗址获批立项。同时,我省先后公布12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处已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近年来,我省考古遗址公园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运营管理、社会宣传与服务等方面快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游客接待量不断攀升,已成为文旅新热点。
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大遗址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加强大遗址保护、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于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意义,是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旅支柱产业的重要抓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大遗址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促进全省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坚持保护第一、考古支撑、合理利用、融合发展基本要求,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和文化地标。坚持“一园一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推进保护、传承、利用等工作,充分发挥大遗址在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考古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全面提升安徽文化影响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文旅支柱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开展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挂牌工作,到2027年,围绕“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楚汉文化”等主题,我省考古遗址公园数量达到20个。保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考古研究持续深化,活化利用不断创新,多重价值充分彰显,考古遗址公园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在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1.科学编制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管控要求,加快编制遗址保护规划。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文物等资源条件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统筹兼顾、优化配置。细化保护层级,厘清保护和建设界限,明确建设时序,严格按照规划推进保护利用项目建设。相关规划在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应加强与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及“一张图”的核对,批复后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叠加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2.加大保护力度。树牢保护第一的理念,坚持系统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不仅保护遗址本体,同时保护遗址周边历史信息和环境风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城乡建设需求,统筹开展遗址公园文物本体抢救保护、周边综合整治和安全防护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实施明中都、武王墩、孙家城等一批保护项目,实现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
3.加强监测巡查。常态化开展文物本体及遗址环境监测的预防性保护与智慧管理,落实日常巡查和定期病害监测,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遗址应急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凌家滩等遗址监测中心。实施文物安防、消防等防护设施建设工程,提升安全防护水平。依法严肃查处涉及文物的违法建设活动,确保文物安全。
4.开展生态修复。会同相关部门对遗址公园内受损的生态系统及时进行修复治理,采取植被恢复、边坡加固、水体净化、水系疏浚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垃圾、污水等环境污染防治,确保遗址公园及周边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要求,不断改善遗址公园生态环境。实施双墩、繁昌窑、垓下等遗址环境治理项目。
(二)推动文化高水平传承
5.深化研究阐释。充分认识考古工作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做好考古与保护、展示一体化。将考古发掘、研究阐释贯穿遗址公园建设全过程,引导支持不断深入揭示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制定完善考古和研究计划,持续推进东至华龙洞、和县猿人、武王墩、寿春城遗址等考古发掘。树立课题意识,将遗址公园考古项目申报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等重大课题。深化与故宫、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考古工作水平和质量。加快发掘资料整理,出版凌家滩、明中都、寿春城、繁昌窑等考古发掘报告。加强展示阐述理论研究,举办凌家滩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
6.强化文化展示。根据考古和研究成果提炼展示阐释主题、解说体系、标识系统,注重价值阐释、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产品供给,展示方式应充分考虑公众理解能力、符合公众审美习惯。实施遗址展示提升工程,重点建好遗址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站,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揭示遗址的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等价值,增强参与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推动考古成果向大众化、科普化转化,让观众游客看得进、看得懂。做好遗址博物馆与地区综合性博物馆的统筹,合理规划遗址博物馆建设,坚持集约节约,避免贪大求全、低效闲置。建设垓下、武王墩、繁昌窑、明中都等遗址博物馆、保护展示棚、展厅等展示场所,系统展示遗址的发现、发掘、出土文物、研究成果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加强意识形态审核把关,避免泛娱乐化、商业化。
7.助力文化传播。挖掘文物价值内涵,提炼核心文化,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解读,打造遗址公园文化IP,提升遗址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遗址公园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运营水平,提升传播力。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和科技手段,举办文化遗产进校园、历史场景复原参与体验、考古讲座等活动,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成立全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发挥考古遗址公园集群优势,依托国际古迹遗址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举办文化艺术周等活动,扩大遗址公园影响力。加强考古遗址公园的国际化传播,聚焦文化内核,利用国际平台,开展创意表达,将安徽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促进高效可持续利用
8.加强数字展示。强化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通过运用现代科技与数字化手段,将考古遗址公园从“静态陈列”迈向“动态交互”,从“单向输出”转向“多向对话”。运用AI、AR、VR等技术,强化科技赋能,更好提升体验感。建设线上数字平台、虚拟展览和数字藏品,鼓励构建“数字遗址公园”。坚持以“文化价值转化”为核心,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开发与文创设计联动,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品牌。
9.深化业态融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立足遗址公园科研教育、文化展示、生态休闲、旅游体验等功能,打造多业融合的产业生态。做好遗址价值利用和相容使用,增强品牌意识,增强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活力和自身造血能力。提炼文化元素,开发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沉浸式互动体验产品,研发影视、动漫、游戏等特色文创,形成“以产养文”的良性循环。在遗址公园周边合适区域,结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谋划布局演艺、文创街区、艺术展示区、主题民宿、生态旅游等新场景、新业态、新空间项目,推出“遗址观光 + 文化体验”“生态休闲 + 历史探秘”等复合型旅游线路,不断拓展游客旅游体验空间。
10.提升服务标杆。地方人民政府应提升考古遗址公园法人治理能力,对照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的《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规范》,鼓励各遗址公园提升科研服务、教育服务、游憩服务、安全与应急等方面的服务水平,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能,创新设立服务质量动态评价与改进机制,强化公益服务职责,保障可持续运营。推动遗址公园实现从“硬件建设”向“服务升级”转型,从“单一展示”向“多元体验”升级,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运营”迈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定期召开会议,省有关部门、相关市政府参加,统筹协调推进全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业态优选、要素保障等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发行使用政府专项债券等,加强与银行合作,引入政府性投资基金参与,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构建“政府投+公司出+银行贷+社会融”的多渠道融资模式,为遗址公园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省农业农村厅在用地用林与遗址公园内农业生产方面加强遗址公园项目用地报批指导,依法依规、高效做好保护用地和建设用地保障工作,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与农业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充分依托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资源,强化与国内外高层次考古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提升专业化水平。支持各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培育跨领域跨学科创新团队,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充分激发考古遗址公园活力。
来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处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