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字珠玑传古意,线线经纬续文明。9月11日傍晚,丽水市图书馆开展了“在丽图,遇见古籍”成人篇第一期——印刷术和装帧术。资深古籍修复师吴熙隆老师和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们在古籍室里,共赴一场与古籍的深度对话,通过亲手实践触摸雕版印刷与古籍装帧的千年智慧。
字字珠玑传古意,线线经纬续文明。9月11日傍晚,丽水市图书馆开展了“在丽图,遇见古籍”成人篇第一期——印刷术和装帧术。资深古籍修复师吴熙隆老师和一群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们在古籍室里,共赴一场与古籍的深度对话,通过亲手实践触摸雕版印刷与古籍装帧的千年智慧。
纵观世界历史,唯有汉字千年传承不断。历经刀耕火种、朝代更迭,依然挺拔,俨然是从远古走到现世的活化石。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其发明为汉字传承、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也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活动伊始,吴老师以丰富的历史储备和一些实物资料,系统讲解了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从唐代雕版印刷到宋代活字印刷,从凸版、凹版到平版印刷,配合不同特性的油墨,详细演示了各种印刷技艺的特点和印刷的步骤。老师还特别展示了珍贵的毛装本和蝉翼纸,让读者直观感受不同时期古籍的材质特色。
到了实践环节,读者们亲手体验了雕版印刷的技艺精髓:先用墨辊为雕版均匀上墨,再轻覆宣纸,接着用棕刷在纸上轻轻拂过,待缓缓揭起纸张,清晰雅致的图文便跃然纸上。这些细微却庄重的动作,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有温度,让抽象的传统变得可亲近,也在呼吸之间续写了文明传承的动人篇章。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鬼神似乎乐见人类创造文字后文明的长足跃进,却又暗自忧虑——人们因知识的增长,逐渐渴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萌生越来越多独立的念头。
在装帧环节,吴老师展示了多种装帧形式的古籍实物,并向读者们讲解了中国古籍装帧变化的历史:古籍装帧从竹木简策到纸质线装的演变,其形态从早期的卷轴装逐渐发展为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最终定型为线装。通过老师展示的实物对比,读者们更直观地了解了各种装帧形式的独特之处,特别是线装书的"四眼订"、"六眼订"等传统技法。
动手实践时,大家学习着老师的手法,体验线装书的制作过程:先确定孔位,保持间距均等;再用针锥打孔,以丝线穿梭装订,最后固定打结。读者们细心整理书页、抚平书脊,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一本本古朴雅致的线装书。一针一线链接起了页页素纸,也连起了古今世代对文明载体的敬畏与守护。
方寸素纸承千载,指间经纬续文心。本次活动让读者不仅了解了古籍制作的传统技艺,更在亲手实践中感受到中华文明传承的匠心精神。“在丽图,遇见古籍”成人篇第二期活动,将于9月25日开展,我们期待与更多读者一起,在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