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残疾人张美玲手持针线,专注地为国旗缝制旗裤,银针穿梭间,一抹鲜艳的红在布料上逐渐舒展。“这针脚得密实些,挂出去才结实耐用。”她笑着对身旁的转移农牧民高美俊说。
清晨的阳光透过北区“荔枝花开”就业创业工坊的玻璃窗,在缝纫机台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残疾人张美玲手持针线,专注地为国旗缝制旗裤,银针穿梭间,一抹鲜艳的红在布料上逐渐舒展。“这针脚得密实些,挂出去才结实耐用。”她笑着对身旁的转移农牧民高美俊说。
工坊墙上,“党建引领+技能培训+直播带货”的标语,与玻璃柜里陈列的毛毡蒙古包、玛瑙手串共同勾勒出这个在康巴什区转移农牧民和残疾人占比最多的街道,奋力绘就一幅属于全体居民的共富图景。
“如今凭借手艺获得收入,不仅在物质上有了保障,也在心理上感到了满足与自信。”赵雪梅抚摸着刚缝制好的国旗,声音有些哽咽。作为“荔枝花开”创业团的带头人,她原来在家无所事事,现在带领19名残障人士和转移农牧民靠自己双手挣钱,“政府给我们搭平台,我们更要活得精彩!”赵雪梅眼里闪着幸福的光。
此外,哈巴格希街道还打造“邻里手作”供销社,集中展销辖区残疾人及家属、转移农牧民及其他居民的手工作品;同步在乌兰木伦湖区及新北社区设立“邻里”手作售卖点,“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政府没把我们当‘特殊群体’,而是当‘手艺人’,这份尊重比钱更珍贵,被需要的感觉真好。
这几天,国旗旗裤即将缝制完成,已经有周边部分旗区的“缝国旗”项目及500个毛毡纸巾盒的缝制订单“排队”等待,赚钱的“营生”一个接一个的来了,“共同富裕”的目标一个接一个的实现了。
在哈巴格希街道,共同富裕的实践远不止于“给岗位”。
位于新北社区康苑小区外围,“惠民工匠坊”热闹非凡。修车铺前,店主高长在正为居民调试自行车链条;配钥匙摊位上,残疾人崔马瑞的双手在机器间翻飞。“街道免费提供场地,我们用服务换租金,既养家又便民。”老高擦着汗说。
闲置彩钢房变身“惠民工匠坊”,修车铺、配钥匙摊位前人来人往;“葫芦烙画”工坊里,26名转移农牧民专注创作;“妈妈帮”编织坊内,15名妇女巧手翻飞……街道通过“党建引领+技能培训+订单对接+市场销售+就业增收”模式,构建起全链条共富生态。目前,这一模式已进入常态化实践阶段,今年6月以来,累计承接订单5个,帮助居民月增收550-1300元。
另一曲共富乐章正在北区奏响,实体化运行了两个月的“以工代赈精准送岗服务站”与“零工驿站”,已助力35人精准就业,居民们从“等活干”到“挑活干”,恰似北区人民日子里越来越浓的幸福底色。
党建引领“以工代赈”政策让哈巴格希街道的660余名转移农牧民实现“家门口上班”。2023年10月至今,街道累计承接园林绿化养护、国庆氛围营造等项目55个,带动60支劳务队、660余人次就业,人均月增收超5000元。更暖心的是,项目公益金反哺社区,为7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73.55万元。
“经过20多年发展,老百姓现在既能参与城市建设,又能享受发展成果,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让人感动!”退休干部孙和国看着这些变化感慨万千,他亲眼见证了康巴什北区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共富”的转变。
从“荔枝花开”的缝纫机声,到“惠民工匠坊”的叮当响;从转移农牧民的笑脸,到老年人的补贴卡,共同富裕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幸福——正如残障人士赵雪梅所说:“我们缝的是国旗,绣的是生活,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来源:康巴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