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心寡欲只为陶冶本体,正直是自身的准则,一块好钢宁折不弯”这是后人对于宋代清官包拯的翔实评价,包拯在戏剧中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铁面无私、公平公正的一个断案能手,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案件如狸猫换太子、审乌盆、割牛舌案等等。
“清心寡欲只为陶冶本体,正直是自身的准则,一块好钢宁折不弯”这是后人对于宋代清官包拯的翔实评价,包拯在戏剧中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铁面无私、公平公正的一个断案能手,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案件如狸猫换太子、审乌盆、割牛舌案等等。
数千年以来一直被历代朝廷奉为官员的典范,公平公正的象征,但这些都只是演义或者野史的记载,历史上的包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官员呢?1973年包拯墓的发掘,让我们再次认识了一代清官——包拯。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字希仁,祖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北宋能臣。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高中进士及第,正式入朝为官,也正式开始书写一个为民请命、为民思虑的廉吏的颂诗,包拯初入仕途担任大理寺评事(负责决断疑案)出任建昌县知县,后又因为担忧父母身体调任和州监税。
包拯在其父母去世后在父母墓边结庐为伴守孝一年,守孝期满后公元1037年起复回京出任天长知县。公元1043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县,端州自古以端砚闻名于世,但包拯在任一年期间,多次整治端砚贡品数量过多压榨端州民工的乱象,但直到包拯离任时依旧未取端州一砚。
而后又多次在全国各地任职,于公元1043年累功升迁至监察御史一职,包拯任监察御史一职时,监察百官,实时进言规劝朝政,朝政一时晏海波平。后来又出任出使契丹正使,归国后,多次上书请求加强边关防御,派识兵之将统御边关大军,后来的宋金之战也证实了包拯的高瞻远瞩。后来包拯又多次外放出京为官,担任过多地的转运使,包拯为官一任必勤政为民。
后来由于于公元1050年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并知谏院,担任谏臣的包拯愈发的正直,多次驳斥权贵以及得宠的大臣又上书当朝天子应当明于听取谏言,分辨朝政朋党,爱惜贤士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并提出了七条建议。
请求废除苛刻且不宽厚对待民众的法典,不允许有人投桃报李扰乱朝堂,向民众申明刑法禁令,不要过多的兴建劳作以伤民利,禁止传播妖言妄说,维护朝堂稳定,朝堂大多都采纳了这七条建议,朝政也变得越来越清明。
可惜的是包拯于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时,突发重病,不久后即病逝,终年六十五岁,宋仁宗亲临其灵堂吊唁,并为其停朝一日让众大臣前去吊唁,后又追赠礼部尚书,赐谥号“孝肃”,一代清官包拯就这样溘然辞世。
1973年在迁移包拯墓时,作为一个北宋时期的高官,包拯的坟墓里的陪葬品却非常少,偌大的墓室呈显出一副空荡荡的样子,专家们顿感疑惑,专家们都希望能在里面发现一些历史性的代表文物成果,但是却无奈地发现这里啥也没有。
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包拯墓可能是在之前的1000年里遭遇了盗墓贼,导致整个坟墓里的宝贝都被盗墓贼给搬空了,所以才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坟墓。后来专家在其墓室的墙壁上发现了盗墓贼刻了八个字“包公清廉,吾辈佩服”这才明白保证的墓为何这么空荡,而这八字也算是对了包拯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一生的总结。
在对包拯的墓陵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中出土的文物,考古学家进行汇总统计后发现这里面大多都是一些木制陪葬器皿,基本没有发现什么银器和陶器,甚至连镀金的陪葬品都没有。在北宋那个经济如此发达的年代,包拯又是一位曾经宰相级别的人物,这样的陪葬品是十分低廉且罕见的。
包拯在职期间一直廉明正直,不畏权贵,刚正无私,且聪慧果断,一生勤政为民,在民间流传有“包青天”、“包公”的美誉,他一生清廉,活着的时候都从未考虑过自己的享受,死后又怎么会有特别贵重的陪葬品呢。
包拯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清廉正直,并且值得后人去称颂的好官。也正是因为包拯的这种清廉为民,使得历史对他一直记载了1000多年后人不断称颂,他这样的清官,是永垂不朽的!他的一切作为感染了无数的后辈官员,甚至连盗墓的小毛贼也对他的品行为之钦佩,这一点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一旦为官,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了双眼,时刻向包拯学习,勤政为民,清廉为民。
来源:古来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