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化类海外”,顺义区已形成“产业强、要素全、生活优”的国际化基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09:28 1

摘要:▲9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和产城融合国际新城。顺义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9月1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一把手发布·京华巡礼”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顺义:加快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和产城融合国际新城。顺义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记者提问

记者:刚刚区长提到了“国际化类海外”这个概念,请问顺义区在相关工作中都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

顺义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新闻发言人李欣:

推进“国际化类海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赋予顺义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顺义区系统推进国际化社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持续优化涉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一、资源集聚,国际化特点优势显著

临空优势突出。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经济总量与质量居全国前列,连续三年在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1,经济总量和地均GDP在全国17个临空示范区中排名第2;天竺综保区,医药贸易规模全国最大,药品进口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疫苗的进口约占全国95%以上。

△首都国际会展中心

国际化要素集聚。常住外籍人口近万名,国际化学校11所,涉外医疗服务机构14家。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德(欧)隐形冠军论坛,影响持续扩大。连续六年举办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暨创业大赛,集聚了3.4万个创业项目,4.5万个创业者,涉及到167个国家,海外项目占比超六成。目前,全区外资企业950余家。

品质都市与慢生活兼具。既有国际都市的便利生活功能,轨道交通、国际化消费设施等配套成熟;还有低密宜居的慢节奏生活氛围,全区森林覆盖率31.2%,绿化覆盖率56.5%,人均绿地面积57.85平方米(平原新城第1),具备清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当前,顺义区已形成“产业强、要素全、生活优”的国际化基础,不仅体现了我们在开放发展中的硬实力,也彰显了作为首都国际交往门户的软魅力,为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首都现代化平原新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聚焦需求,全方位提升国际化配套水平

在国际教育供给上,聚焦“丰富选择”与“提升质量”。顺义区11所国际化学校,已提供涵盖IB、A-level、AP三大主流课程体系及多种特色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需求。2025年,全区有664名国际学校毕业生成功升入世界排名前100大学;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在2025年全球IB最佳学校中,排名全国第1。

在国际医疗服务上,聚焦“接入平台”与“打通堵点”。着力提升外籍人士就医便利性,强化双语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多轮英语培训,在多家医院配备智能翻译设备。到2025年底,将实现全区重点医疗机构外语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构建语言无障碍、支付便捷、服务水平国际化的医疗环境。

在国际社区建设上,聚焦“标准引领”与“试点先行”。着重关注国际化服务模式和生活氛围。推动一批社区作为示范点位,引入双语物业服务标准,增加双语服务人员,定制双语标识,组织面向中外居民的文体活动,促进社区融合。

我们坚持以“需求为锚、人本为核”,推动国际配套不断向“优”升级,持续提升外籍人士获得感、归属感,助力全球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三、锚定诉求,多维度优化升级软环境服务

打造“外籍人士服务专区”和“一站式”服务窗口。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外籍人士服务专区”、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整合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签证等跨部门事项,提供材料预审、专员引导等服务,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体验。

拓展“涉外法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外籍人员聚集的社区设置涉外法律援助联络点和人民调解联络点,选派公益律师定期驻点服务。同时,开通“涉外公证+领事认证”专项服务,外籍人士办理相关业务可实现“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站式联办”。

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无缝双语衔接。7月以来,我区6条公交线路已实现双语播报,3万辆共享单车增加了双语播报功能,960处停车区增设了双语标识。同时,推动顺丰等企业建设双语培训网点和快递网点,对快递人员的车辆、工服增加双语标识,让外籍居民在收寄快递更加便捷高效。

从政务服务到法律服务,从公共交通到生活快递,我区正在加快实现涉外软环境的系统升级与无缝衔接,将继续对标国际一流,打破外籍人士融入的“最后一公里”距离,让“软环境”成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