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英镑撤资 默沙东领衔 AZ 礼来跟上 MNC为何集体“不看好”英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09:30 2

摘要:当默沙东按下英国10亿英镑业务扩张的暂停键、阿斯利康一年内两度“踩刹车”,而礼来、赛诺菲相继把在英项目调至“重新评估/暂缓”档位时,一个事实被推上台前:英国市场似乎正在被跨国药企“减码”。

当默沙东按下英国10亿英镑业务扩张的暂停键、阿斯利康一年内两度“踩刹车”,而礼来、赛诺菲相继把在英项目调至“重新评估/暂缓”档位时,一个事实被推上台前:英国市场似乎正在被跨国药企“减码”。

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当英国NHS以返点比例水涨船高,来限制制药企业自由定价空间,然而相对应的投资-回报比例缺乏确定性、准入-放量机制难以保障,那么市场给出的唯一反馈就是,把钱投向商业回报更友好的地方,去价格路径更清晰、税收更有吸引、临床转化更快捷的市场。

当然,这对于全球制药行业而言,同样值得镜鉴:若创新支付与商业环境不能在定价、支付与生命周期上形成闭环,跨国药企的创新药品与研发投资,也会转身流向那些能被“读懂”的目的地。

默沙东宣布取消在英国的10亿英镑扩张计划,将原本稳步推进的伦敦早期研发与总部项目按下暂停键。表面看,这是一家跨国药企的战略调整;实质上,它把英国政府与制药企业之间围绕创新药定价与支付的拉锯战,从行业内部博弈,推到了全球资本与舆论的聚光灯下。

与全球其他市场通过类似于招标采购的控费方式不同的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核心是通过类似于支付返点方案来控制高药价(实际相当于回扣)。简单来说就是,制药企业需按销售额向政府按比例回款,"卖得越贵交得越多"。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定价机制给予了制药企业自由定价的空间,但一旦制药企业定价越来越高,其“返点”也会水涨船高,并且比例还会逐年调整。

今年年初,政府提出的调整更是激进:下半年回款率由15.5%直跳至32.2%(以将全年均值控制在23.8%);并指引2026 年从17.9%上调至24.7%、2027年从20.1%上调至26.4%。

这几乎相当于,药企在NHS销售额的三成要返还回去。

面对如此之高的“回扣”比例,制药企业自然不买账,多家位列全球营收TOP20的制药企业都曾公开表示,难以接受越来越高的回扣比例。

而本次默沙东宣布取消高达10亿英镑的英国业务扩张计划,如此受关注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此前都是口头式“施压”,这次可是一笔原本被视为板上钉钉、体量高达10亿英镑的投资,实打实地按下了暂停键。

把镜头拉回到项目初期。2017年,默沙东宣布计划在伦敦落地一个约10亿英镑的药物研发中心,规划总共雇佣近千名员工,其中新增研发岗位约150个。2024年9月,默沙东正式宣布投资10亿英镑建设研发中心与英国的全新总部,并预计将于2027年竣工。

也就是说,当默沙东决定收拢在英研发布局、取消扩张时,绝非少了一座研发中心这么简单,而是让行业意识到,跨国药企对英国的长期投资开始动摇,且首次以重资产撤离的形式呈现。

那么也就意味着,不只是默沙东,未来或许将有越来越多跨国药企按下暂停键,以及在考虑投资方案时,真金白银的投入或将距离英国越来越远。

除了默沙东,AZ其实早有回撤意向。作为英国本土的制药巨头,AZ原本在2024年3月曾抛出总额约6.5亿英镑的在英投资规划,其中4.5亿英镑拟投向用于疫苗研发与生产基地,2亿英镑用于扩建剑桥全球总部周边设施,预计承载约千人规模的团队。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后,风向就加速逆转:受政府资金收紧等因素影响,AZ的疫苗生产基地项目已在1月叫停;到了今年九月(上周五),剑桥总部的扩建项目也被宣布暂停。换言之,原定的6.5亿英镑增量投入在一年之内“清零”。

与此同时,礼来原计划在伦敦打造、投资约2.79亿英镑的 Gateway Labs 被曝重新评估落地节奏;赛诺菲虽未宣布撤项,但已明确暂缓新增在英投资。跨国药企纷纷直言当前商业环境不利于在英国开展药物研发:运营成本高、销售回报艰难。

无疑,那个曾经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被英国向全世界展示、并引以为豪的全民公费医疗体系,如果说此前还只是英国政府与制药企业的矛盾根源,当默沙东的“撤离”计划一公布,已经成为影响英国生物医药投资版图、乃至患者能否更快用上创新药的关键变量。

如果说,英国的NHS的高回扣比例是促使MNC纷纷撤离的直接原因,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跨国药企的新药研发与回报,越来越难了。

一方面,跨国药企在今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来看,其自研投入越来越保守。E药经理人曾统计,2025年H1,全球营收TOP20的MNC中,研发/营收占比超过30%的MNC从两三家锐减到几乎仅剩再生元坚守,并且有8家下调研发投入。

下调研发投入的背后,还是更大规模的调整,诺和诺德上周三就表示,公司将进行内部重组,并裁员9000人,以每年节省80亿丹麦克朗的开支。不仅如此,默沙东、辉瑞、BMS等MNC都曾宣布高达数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

在此背景下,英国的控费与制药企业的艰难处境也就形成了正面冲突,“回撤”也就成了最直接的手段。在此之前,礼来已暂停向英国供应其畅销减肥药Mounjaro,以此配合其全球药价策略。

而面对英国紧张的市场环境,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制药企业对美国与中国的持续加码。默沙东规划未来四年90亿美元追加投入,强化制造与研发能力,其中包括在特拉华州建设10亿美元的K药产能,以及在北卡罗来纳州新建10 亿美元的疫苗生产基地;阿斯利康也曾宣布,将在2030年前500亿美元的投资重心加速向美国倾斜,并投入3亿美元布局细胞疗法。

可以看到,MNC们反复强调的决策要件,无外乎三点:创新生态吸引力、税收激励力度、成果转化效率,如今恰是英国当前被诟病的短板。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市场在同一时间窗口呈现出加码创新、完善生态的连续动作:3月,阿斯利康宣布25亿美元在北京设立其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与多家本土科创企业达成合作,预计当地员工将增千人;4月,赛诺菲与凯辉设立约 20 亿元的医药创新基金,专注临床期项目与商业化加速;5月,罗氏制药中国宣布20.4 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继2024年实现玛巴洛沙韦本地化生产后,再落一子。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在双轨制与一系列支持CGT发展的政策鼓励下,中国的CGT领域正在崛起,截至2024年,中国CGT药物研发管线规模跃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对比之下,英国制药业协会(ABPI)的一份报告曾显示,临床试验执行不力影响了英国的竞争力,2017-2023年间,英国的III期临床研究在全球的排名从第4位跌至第8位,而其在全球临床试验招募中的份额也在持续下降。无疑,英国正在距离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越行越远。

其实总结默沙东、AZ、礼来们纷纷在英国回撤的背后,高返点比例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在于,在全球创新成本高企、回报更加艰难的周期里,英国没有给出足够、可被折现的确定性。若投资-回报比例不可预期、准入-放量难以保障,还一味的限制企业自由定价空间,那么收到的反馈就只会是:把钱投向商业回报更友好的地方。

来源:E药经理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