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在广东夜市卖柠檬茶的摊主说,她的一杯茶卖15块,经常被顾客说“和喜茶差不多价了”,但她表示,除去摊位费、原料、电瓶充电、设备损耗,其实利润很薄。隔壁卖臭豆腐的豆哥,一份六片卖15元,他也知道比过去贵,“但成本摆在那儿,不涨不行”。
曾经几块钱就能吃饱的路边摊,现在动不动就二三十元一份。年轻人感叹“吃不起了”,摊主们也诉苦“不涨价活不下去”。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位在广东夜市卖柠檬茶的摊主说,她的一杯茶卖15块,经常被顾客说“和喜茶差不多价了”,但她表示,除去摊位费、原料、电瓶充电、设备损耗,其实利润很薄。隔壁卖臭豆腐的豆哥,一份六片卖15元,他也知道比过去贵,“但成本摆在那儿,不涨不行”。
一边是消费者喊 “吃不起”,一边是摊主叹 “挣不到钱”,这是为什么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路边摊是“没有房租”的,但现在不少是要交摊位费的。尤其在规划好的夜市或集中区,一晚上的摊位费可能高达两百多,月租普遍在一两千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看不见的成本:餐车、冰箱、制冰机这些起步设备就要投入上万块。日常还有健康证、清洁用品、水电、维修等等琐碎支出。有些讲究的摊主坚持用新鲜食材,比如当天现宰的牛杂、鲜榨花生油,成本自然更高。
但除了“成本驱动涨价”,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越来越多摊主开始用“网红逻辑”摆摊。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传统小吃,而是追求高颜值、高溢价的产品。比如一份提拉米苏可以卖到28元,加料版的“爱马仕烤红薯”能卖30元,豆芽炒牛肉沫敢标价30元……这些东西原料成本未必很高,但凭借造型、包装和社交媒体传播,价格翻了好几倍。
对此,有人直言:“现在很多摆摊的哪是想慢慢做口碑?根本就是想一夜暴富,割一波韭菜就走。”也有人认为:“不是东西真贵了,是大家工资没涨、但房贷车贷教育支出一分没少,可支配收入少了,当然觉得压力大。”还有人吐槽某些摊主盲目跟风定价:“看别人卖十块他就卖十块,根本不考虑自己实际成本和人流。”
路边摊经济的变局,其实是中国消费转型的一个缩影。它不再纯粹是解决就业、提供廉价小吃的方式,而开始夹杂着网红经济、短视频营销、年轻人创业梦等多重因素。有些人成功靠差异化经营赚到了钱,但也有人因同质化竞争、成本控制不力而被淘汰。
说到底,顾客反感的不是涨价,而是“不值”。如果口味、食材、体验配不上价格,哪怕包装得再精致、故事讲得再动听,人们也很难持续买单。路边摊的本质终究是平民经济,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从来不是虚高的溢价,而是实实在在的性价比。一旦脱离这个基础,哪怕看起来再“网红”,也难长久。
来源:科技生活快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