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餐时,我与父亲畅谈央视的节目,他突然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气,回忆道:“你还记得以前电视刚开播时的那首《东方红》吗?一听到那调子,我就知道一天的大门即将开启,心里充满了踏实感。”这番话如同一根锋利的针,瞬间刺破了我的心房——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我
晚餐时,我与父亲畅谈央视的节目,他突然放下筷子,深吸一口气,回忆道:“你还记得以前电视刚开播时的那首《东方红》吗?一听到那调子,我就知道一天的大门即将开启,心里充满了踏实感。”这番话如同一根锋利的针,瞬间刺破了我的心房——那些关于童年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我家那台十四寸黑白电视机总是准时跳出“中央电视台”的字幕,紧接着《东方红》的旋律在喇叭中流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那时候,奶奶总会坐在小板凳上纳鞋底,一听到调子就会喊:“快把作业收了,新闻要开始了。”
父亲所说的“以前”,指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电视并不普及,全村能凑齐十几台就已经很不错了。我家那台还是托人从县城带回来的二手货。每当开播曲响起,邻居家的孩子们都会揣着瓜子跑到我家,小脑袋瓜挤在屏幕前,眼睛发亮地盯着屏幕,连广告都看得津津有味。《东方红》的旋律就像一个“集结号”,将分散在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屏幕上的光芒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比煤油灯还要温暖。后来我才知道,不仅是我家,全国有多少家庭都是听着这首曲子开始他们的收视时光——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代人的生活坐标。
最近整理老相册时,我翻出了一张1983年的全家福:父亲站在电视机旁,屏幕上正飘着“中央电视台”的字样,隐约可见开播曲的字幕。母亲说那天是除夕,全家人特意等开播曲响起才拍下这张照片,“就图个喜庆,觉得这曲子一唱,日子就有盼头”。我摸着照片边角的折痕,突然明白了老人们念叨这首曲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旋律优美,更是因为它承载着过去的日子——那时候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东方红》的旋律却充满了力量,让人觉得“再难也能熬过去”;那时候邻里关系亲密,开播曲一响大家就会串门拜访,不像现在住对门都不打招呼。
前几天在小区散步时,我遇到了退休的李老师,他也对这首曲子念念不忘:“现在电视节目多得看不过来,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他去年带小孙子看老纪录片时,里面有段央视开播的画面,《东方红》一响起,小孙子就问:“这歌咋这么有劲儿?”李老师教他哼了几句,孩子竟然记住了,现在每天放学都会哼着跑回家。我突然觉得,这首曲子哪里是“老古董”?它的旋律简单、纯净,就像山泉水一样,无论年纪多大,听上去都能品出一种透亮的韵味。
有人会说:“都2024年了,还提这首老歌干啥?”但我总觉得,老物件里藏着一种精神。就像胡同里的那棵老槐树,虽然年年长出新叶,但根却依然扎在土里——《东方红》就是这样一种根。它记录着我们的来处:见证了老一辈人挥舞锄头干农活的劲头,见证了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勒紧裤腰带搞建设”的拼搏精神,也记录了人们对“好日子”的最朴素期盼。现在央视的节目越来越花哨,有4K有VR,但却缺少了这样一段开播曲所带来的那份温暖和实在。
傍晚时分,我在手机上搜索了《东方红》的纯音乐版,正好赶上夕阳洒进窗户。旋律从扬声器中流淌而出,楼下玩耍的孩子停下了脚步,连趴在墙根的老猫都抬起了头。我突然想起了父亲所说的“踏实”——那是因为曲子里有“真”:歌词来自老百姓声,旋律源自大地的滋养,不像现在有些歌曲听起来花哨,听完后却什么也记不住。
其实,支持恢复播放《东方红》,并不是真的想把日子拉回过去。而是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有一段旋律让我们放慢脚步:让年轻人感受老一辈的拼搏精神,让长辈们看到“日子变了,根还在”;让电视机前的家人,能像过去那样,因为一段共同的旋律而更加亲近。
临睡前,我又听了一遍《东方红》。窗外的路灯映照着光秃秃的树枝,但旋律一响,我的心里立刻明亮起来。如果有一天央视再次播放这首曲子,我一定拉着父亲坐在电视机前,就像小时候那样——静静地聆听那悠扬的旋律,等待新闻的开始,说不定还能听到邻居家传来“这歌我熟!”的欢快喊声呢。
来源:青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