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3 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 “围剿”,调集约 100 万兵力,采用 “堡垒主义” 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 “围剿”。彼时,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摒弃游击战和运动战,改用阵地战和所谓的 “正规”
1933 年,蒋介石发动第五次 “围剿”,调集约 100 万兵力,采用 “堡垒主义” 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 “围剿”。彼时,王明 “左” 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摒弃游击战和运动战,改用阵地战和所谓的 “正规” 战争,使红军陷入被动。
在广昌保卫战中,红军以主力对主力、堡垒对堡垒,与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正面硬刚,结果遭受重大伤亡,广昌最终失守。此后,苏区不断缩小,红军在苏区内打破围剿的希望愈发渺茫。
蒋介石的 “围剿” 步步紧逼,红军的应对却因错误指挥而连连受挫。兴国、宁都、石城等地相继陷入敌手,中央苏区的范围急剧缩小,红军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战略转移成为了保存实力、寻求生机的唯一选择。
1934 年 9 月,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制定了 “铁桶计划”,妄图将红军困死于中央苏区。该计划调集 150 万兵力、270 架飞机和 200 门大炮,在瑞金周边构建 30 道封锁线,每天推进 5 公里,每进 1 公里就设置一道铁丝网,每进 10 公里就修筑一道碉堡线,同时配备 1000 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还安排 12 个师在苏区四周迷惑红军 。
关键时刻,国民党左派莫雄挺身而出。莫雄早年参加过黄花岗起义、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虽在国民党内资历深厚,却始终未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后来,他结识了周恩来和李克农,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了秘密联系。此次庐山会议,莫雄也在受邀之列。会议结束后,他深知这份计划对红军的致命威胁,毅然决定将 “铁桶计划” 的全部内容送出。
地下党员项与年临危受命,为了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他砸掉自己的四颗门牙,乔装成乞丐,历经九死一生,将情报成功送达周恩来手中。这一情报让中共中央意识到形势的极度危急,立即做出战略转移的部署,于 10 月 10 日从瑞金出发,踏上了长征之路。当国民党军队按照 “铁桶计划” 抵达瑞金时,却发现红军早已撤离,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就此落空。
1934 年 11 月,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湘江遭遇了国民党军精心布置的重兵围堵。蒋介石调集了 30 万大军,妄图将红军一举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
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红 1 军团和红 3 军团迅速行动,分为两翼控制了长达 30 公里的湘江两岸,红 5 军团则担任全军后卫,顽强地阻滞着追击的国民党军,全力掩护中央、军委和后续部队抢渡湘江。
11 月 27 日,红军先头部队成功渡过湘江,顺利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湘江两岸渡口。然而,后续部队由于携带了大量辎重,行动异常缓慢,还未赶到渡口就遭到了敌军的重兵夹击,错失了渡江的最佳时机。11 月 28 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以桂军、湘军为主的国民党军队疯狂地向红军发起进攻,全力阻击红军过江。红 3 军团第 5 师在新圩附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浴血奋战三昼夜,以伤亡 2000 多人为惨重代价,成功完成了阻击桂军的艰巨任务,有力地保证了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29 日,红 3 军团第 4 师在军团长彭德怀的指挥下,于界首 — 光华铺一带紧急布防,坚决守卫东岸渡口,与凶猛的桂军展开殊死抵抗。红 1 军团军团长林彪则率领 2 个师与湘军 3 个师展开了残酷的肉搏战,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
红 5 军团 34 师长期肩负着红军长征的总后卫重任,他们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得极为英勇。面对国民党军的猛烈追击,34 师全体将士毫不退缩,他们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为了掩护其他部队过江,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终,34 师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但全师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12 月 1 日,国民党军发动了全线攻击,至当天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除红 3 军团第 6 师 18 团和红 5 军团第 34 师被国民党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外,其余红军全部渡江。湘江战役宣告结束。
此役过后,中央红军从 8.6 万人锐减至 3 万余人,损失惨重。但这场惨烈的突围,彻底冲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为后续转兵贵州赢得了生机,也让红军将士们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回到了军事指挥的核心位置,他临危受命,肩负起带领红军走出困境的重任。面对国民党军 40 万重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流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上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 “军事奇迹”。
1 月 19 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黔北土城方向迅速前进。28 日,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红军与川军郭勋祺旅等 6 个团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情报有误,红军未能达到预期的作战效果,形成了对峙的局面。29 日,红军果断撤出战斗,在土城附近西渡(一渡)赤水河。这次渡河看似是一次无奈的退却,实则暗藏玄机。毛泽东故意暴露红军的渡河意图,成功诱使国民党军向川南集结,为后续的战略回旋创造了宝贵的空间。
待国民党军重兵逼近扎西地区时,毛泽东果断命令部队掉头东进。2 月 18 日 - 20 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东渡(二渡)赤水河,直扑黔北。2 月 24 日,红军势如破竹,再占娄山关;28 日,成功重夺遵义,歼灭黔军两个师、中央军吴奇伟部两个团,俘敌 3000 余人。这场胜利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胜仗,极大地提振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是对此次战役的生动写照。
蒋介石得知红军重夺遵义后,恼羞成怒,亲自赶赴贵阳督战,调集重兵企图在遵义地区与红军展开决战。毛泽东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智慧,他命令红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大张旗鼓地进入川南,甚至让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时故意暴露行踪。国民党空军侦察后,蒋介石断定红军将再度北渡长江,急忙命令滇军孙渡部向川南疾进。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毛泽东的一次战术佯动,红军此时已完成战略欺骗,主力正隐蔽待命。
当国民党军向川南集结时,红军突然折返向东,于 3 月 21 日 - 22 日在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以每天 60 公里的急行军直插贵阳。此时贵阳守军不足两个团,蒋介石惊慌失措,急调滇军救驾。毛泽东见滇军已被调出,立刻指挥红军虚晃一枪转向云南,威逼昆明,最终从金沙江皎平渡从容北去。至此,蒋介石精心策划的 “铁桶合围” 彻底破产。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以 3 万红军对 40 万国民党军的悬殊兵力对比,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的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成功调动和迷惑敌人,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变,成为长征由败转胜的关键转折,也成为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被毛泽东认为是他军事生涯的 “得意之笔”。
1935 年 5 月,红军来到了大渡河畔,眼前的泸定桥成为了他们北上的必经之路。泸定桥横跨大渡河,由 13 根铁索组成,桥下是水流湍急的河水,对岸是敌人重兵把守的阵地,形势异常严峻。国民党军队妄图凭借泸定桥的天险,将红军困死在大渡河南岸,他们甚至狂妄地宣称要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5 月 25 日,红 1 军团第 1 师第 1 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 2 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 1 军团第 1 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5 月 27 日清晨,红 4 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向泸定桥奔袭。他们一昼夜奔袭达 240 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行至猛虎岗时,对岸突然亮起火把,原来是增援的国民党军。团长王开湘当机立断,下令点火把前进,并让战士们用四川话与敌军对骂,成功骗过了敌军。当国民党军宿营时,红 4 团扔掉火把,在黑暗中踩着泥浆,彻夜狂奔。天亮时,他们终于按时到达了泸定桥西岸。
眼前的泸定桥,木板已被敌人全部拆光,只剩下 13 根光溜溜的铁索横亘在大渡河上。对岸的敌人在桥头修筑了坚固的碉堡,配备了强大的火力,密集的子弹打得铁索火星四溅。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红军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22 名突击队员在连长廖大珠的带领下,身背重枪,手握铁索,脚踏寒水,向着对岸的敌人发起了英勇无畏的冲锋。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援铁索,一步一步地向对岸逼近。敌人疯狂地扫射,妄图阻止红军的前进,但突击队员们毫不畏惧,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奋勇向前。子弹瞬间打穿了廖大珠的左臂,他毅然决然地咬着刀柄继续攀爬;突击队员王才林被击中坠河前,把最后一颗手榴弹塞进了碉堡射击孔。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连夜砍树扎筏,从下游强渡成功,两面夹击撕开了防线。
仅仅用了 2 小时,红军便成功击溃了守军,夺下了泸定桥,打开了北上的通道。泸定桥一役,红军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彻底粉碎了蒋介石 “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的妄想,为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生命通道。
夹金山,这座海拔 4000 多米的雪山,高耸入云,终年积雪覆盖,气候变幻莫测,被当地藏民称为 “神仙都不敢来的地方”。然而,英勇的红军战士们没有被这座雪山吓倒,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毅然踏上了征服夹金山的征程。
1935 年 6 月,红军来到夹金山脚下,面对这座充满未知和危险的雪山,战士们心中没有丝毫畏惧。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衫,裹着破旧的毛毯,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山顶攀登。山上的空气稀薄,呼吸困难,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太阳刚从东边的山脊探出头,战士们便开始向山顶进发。他们没时间观赏壮丽的雪景,也顾不上周围藏民的劝诫:“鸟都过不了,人上山就是找死。” 脚下的路,实际上是悬崖边的一条羊肠小道,狭窄得让两人无法并排而行。每一步都伴随着滑坠的风险,稍有不慎,整个人就会被深深的雪埋没。有人靠着冰冷的岩石喘息,手脚麻木得像不是自己的;有人试图用脚步取暖,但冻僵的鞋底发出的声音比山风更刺耳。山上的温差变化更加让人崩溃。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下一刻,雪花扑面而来,硬得像沙子打脸。山路越来越窄,有些地方甚至只能贴着石壁挪动,一脚踩空,就是万丈深渊。一名战士脚下失足,眼看要滑下去,战友们急忙扑上前,死死抓住他,直到手掌被石头划得鲜血直流,也不松手。更令人惊心动魄的是缺氧带来的煎熬。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战士们用力呼吸,但似乎无论怎么吸气,都填不满胸膛的空虚感。中午时分,一名年轻士兵终于倒下了,他的同伴试图拉他起来,但那双冻僵的手再也握不住武器。队伍后面传来指导员的声音:“一个也不能丢下,咬牙撑过去!” 这句话像是冬日里最后的一束阳光,为所有人点燃了希望。
经过一整天的艰难攀爬,第一批红军终于翻过了夹金山顶。此时,天边的晚霞把山顶的积雪映成了血红色,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不敢有丝毫松懈。下山的路,同样险象环生。有人脱力滑倒,再也没能起来;有人靠着战友的搀扶,硬是咬牙撑到了最后一步。这座山,是红军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跨越的。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海拔超过 3500 米,是一片广袤无垠的 “死亡地带”。这里沼泽密布,看似平静的草甸下暗藏着无数致命的陷阱,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泥潭,被无情地吞噬。红军战士们在这片 “死亡地带”,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的多重威胁。
1935 年 8 月,中央红军右路军在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下,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松潘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一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人最多携带 8 - 10 斤粮食,一般的带 5 - 6 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在草地中行军,困难重重。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二怕下雨;三怕过河。有一次,部队正在趟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了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找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们没有帐篷,只能在潮湿的草地上露营,许多人因此患上了疾病。
尽管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困难,红军战士们始终没有放弃。他们靠着 “走出草地就是胜利” 的坚定信念,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迈进。在这片 “死亡地带”,红军战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成功征服了这片 “死亡地带”,继续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
1935 年 1 月,红军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一次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重要会议。会议的气氛凝重而热烈,参会者们围绕着红军的前途命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毛泽东在会上深刻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他以详实的分析和犀利的言辞,指出了 “左” 倾错误给红军带来的严重危害。他的发言得到了许多同志的支持,如周恩来、朱德等,他们纷纷站出来,表达对毛泽东正确主张的认同。会议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一决定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自主解决革命重大问题,不再盲目依赖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此,红军有了一个更加团结、更加睿智的领导核心,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1934 年 12 月,湘江战役刚刚结束,红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蒋介石却在此时得意洋洋,认为红军已是穷途末路,于是在湘西布下重兵,张开了一张巨大的 “口袋”,等待红军 “入瓮”。
此时,红军内部对于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博古、李德等人依然坚持原计划,主张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继续向湘西前进。然而,毛泽东却力排众议,他站在地图前,手指坚定地指向贵州方向,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师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毛泽东分析道:“敌人已经在湘西设下了重兵,我们如果继续前往湘西,无异于自投罗网。贵州地区敌人的兵力相对薄弱,而且地势复杂,便于我们机动迂回,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12 月 12 日,中央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内气氛紧张,每个人都深知这一决策的重要性。毛泽东再次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经过激烈的讨论,中央最终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这一决策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敌人的包围圈,使红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危险。红军迅速向贵州进军,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5 年 6 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这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然而,一场分裂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张国焘自恃红四方面军人数众多,实力雄厚,便野心勃勃地想要争夺红军的领导权。他坚持南下分裂路线,拒绝执行中央北上的决策。张国焘公然提出要 “打到成都吃大米”,企图在川康地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与中央分庭抗礼。
毛泽东得知张国焘的分裂意图后,心急如焚。他多次与张国焘进行沟通,试图说服他放弃错误的想法,共同北上。然而,张国焘却固执己见,对毛泽东的劝说置若罔闻。面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毛泽东果断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他深知,不能因为张国焘的个人野心而让整个红军陷入危险之中。
同时,中央发布《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在严肃批评分裂主义的同时,也努力争取教育四方面军广大官兵。毛泽东亲自找四方面军的干部谈话,向他们阐明中央的正确主张,让他们明白北上的重要意义。许多四方面军的官兵在毛泽东的耐心说服下,逐渐认识到了张国焘的错误,对中央的决策表示支持。
这一决策维护了党的团结,保存了红军的核心力量。毛泽东以坚定的原则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避免了红军的分裂,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936 年 7 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从甘孜出发,途经阿坝、包座等地,越过雪山草地,向在固原西部的红一方面军部队靠近。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在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越来越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战略的正确性,他们坚决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向着会师的目标奋勇前进。
红二、红四方面军在行军途中,遭遇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再次穿越了荒无人烟的草地,忍受着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许多战士在途中倒下,但他们的战友们没有放弃,继续坚定地前行。在经过艰苦的行军后,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在 1936 年 10 月 9 日至 22 日之间,先后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使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有了坚强的支柱,对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调整国内政治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会师时红军总兵力仅余 3 万余人,但这支历经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的队伍,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骨干力量。他们在长征中积累的丰富战斗经验和顽强的革命意志,为后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储备了宝贵的军事与政治力量。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用生命谱写的英雄史诗,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之前,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剿,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然而,通过长征,红军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觉悟。红军在长征途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许多百姓看到了红军的正义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纷纷加入红军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而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 的长征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行。在长征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缺衣少食,武器装备落后,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在雪山草地中艰难前行,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历经一年的艰难跋涉,终于成功跨越了千山万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即将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长达一年的艰苦远征即将画上胜利句号,此时的毛泽东,回顾起长征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心潮澎湃,满怀喜悦地写下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是他对长征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热情礼赞。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遭遇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他们跨越了滔滔江河,翻越了皑皑雪山,穿过了茫茫草地,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向着胜利前进。如今,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毛泽东的心中充满了豪迈之情,他用诗歌的形式,将这份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犹如一声激昂的号角,奏响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 二字,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面对长征途中的重重艰难险阻,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万水千山” 则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无数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却将其视为平常之事,“只等闲” 三个字,尽显他们藐视困难的从容与淡定。这种对困难的蔑视,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于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的细浪,把乌蒙山脉视为滚动的泥丸。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脉气势磅礴,在常人眼中,这些都是难以逾越的天险。然而,在红军战士们的眼中,它们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细浪和泥丸。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和豪迈的情怀,征服了这些高山峻岭。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场关键战役 —— 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个 “暖” 字,既写出了金沙江江水拍打着悬崖峭壁的壮观景象,又蕴含着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红军在这次行动中,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麻痹大意,成功地渡过了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渡桥横铁索寒”,一个 “寒” 字,生动地描绘出大渡河上泸定桥的惊险与恐怖。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桥下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对岸是敌人重兵把守的阵地。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攀着铁索,奋勇向前,最终成功夺下了泸定桥,打开了北上的通道。这一 “暖” 一 “寒”,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对红军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深刻体现,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诗描绘了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场景。岷山海拔高达数千米,终年积雪覆盖,环境极其恶劣。红军战士们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终于成功翻越了岷山,即将迎来长征的胜利。“更喜” 二字,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喜悦之情,“三军过后尽开颜” 则展现了他们胜利后的欢快与自豪。这句诗以景结情,预示着长征胜利后的光明前景,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鼓舞。
全诗 56 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浓缩长征关键节点,将革命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成为永载史册的英雄赞歌。长征,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怀揣信仰、团结奋进,就能在绝境中开辟出胜利的道路。正如毛泽东在诗中所写,“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正是长征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