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秋送爽的九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圣克拉校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高新区凌水街道燕南社区与学校联合主办,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垃圾分类从“知晓”走向“参与”,从“课堂”走向“实践”,真正让绿色文明之
在金秋送爽的九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圣克拉校区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由高新区凌水街道燕南社区与学校联合主办,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旨在通过“家校社”联动机制,推动垃圾分类从“知晓”走向“参与”,从“课堂”走向“实践”,真正让绿色文明之风浸润校园、影响家庭、带动社区。
分类宣讲机器人登台,校园知晓率显著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垃圾分类教育,将其纳入新学期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AI机器人互动、专家讲座、趣味视频等多种形式,垃圾分类知识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学生知晓率显著提高。
智能机器人“宇树”身穿志愿者马甲,与孩子们亲切互动,巧妙解答分类难题,让学习过程充满科技感与趣味性。据了解,这是爱伯特教育科技(辽宁)有限公司与小浪花分类工作室以及分类讲师共同碰撞出来的创新举措,分类宣讲机器人的亮相,调动起学生们的极大热情。
讲座中,市垃圾分类讲师团带来的《金秋开学季 分类新课题》课程,更是通过生动案例和互动问答,帮助学生建立起“懂分类、会分类”的知识体系。如今,垃圾分类已成为圣克拉学子的“开学必修课”,绿色理念深深扎根于校园文化之中。
街道社区进校园号召实践,推动知晓率向参与率转化
凌水街道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联合社区、学校共同构建“街道统筹、社区协调、学校落实”的联动机制。
活动中,燕南社区副主任丁琦介绍,社区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已成为学生喜爱的实践课堂。街道垃圾分类管家团的督导员扮演“四分类”玩偶迎接学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环保理念。
假期中,学生们纷纷走进社区,化身“环保小卫士”,在志愿者带领下开展宣讲、指导投放等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了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带动了更多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小浪花工作室赋能基层,课件研发+讲师输出双管齐下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小浪花分类工作室通过课件研发和讲师输出,持续赋能基层垃圾分类宣讲工作。工作室开发的课程内容系统实用、形式活泼生动,深受学校和社区的欢迎。讲师团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用专业的知识和热情的讲解,推动垃圾分类教育走向深入。小浪花工作室不仅提供了优质的宣传素材,更为基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宣讲骨干,为大连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次活动在“凌水少年向未来 志愿同行筑文明”的集体合影中圆满落幕。通过家校社三方联动,凌水街道与大工附校圣克拉校区共同打造了垃圾分类教育的鲜活样本,为大连市基层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例。
未来,更多学子将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闪光,共同书写绿色文明新篇章!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刘明明
来源:半岛老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