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1日,工作室发文证实,于朦胧已于当日凌晨5点不幸离开人世。这几天,这个消息在大众心中不断传播和消化,也衍生出了对他离世原因的种种猜测。
9月11日,工作室发文证实,于朦胧已于当日凌晨5点不幸离开人世。这几天,这个消息在大众心中不断传播和消化,也衍生出了对他离世原因的种种猜测。
这些猜测里有不少认为,他去世之前肯定遭遇了非常不幸的事件。我倒是觉得,这可能是很多人还没有办法接受他的离开,更大可能性,还是如有关部门确认的那样,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因素。
于朦胧的去世,背后一定有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故事。而这一点,或许才是他比较“惨”的地方。
于朦胧在我看来,是这个社会中“中游者”的代表。
什么是中游者?
也可以称之为中等成就者,或者叫中等生。
在金字塔顶端的人,毕竟是少数。如娱乐圈,那些光鲜亮丽的208,不管是获得了巨大的名声,又或者有巨大的争议,他们收割最多资源和声量,如张国荣就是这样的等级。
当然,也有混的相对比较差的,他们是真的比较惨,比如今年内娱有个大火的演员,之前还在服装店打零工,下了班之后骑共享单车,这种明星混得和普通人一样“惨”,也能够吸引很多人的关注。
而于朦胧这样,你说他混的好,当然不属于那种大红大紫的人,很多人可能是因为他的离世才把他的脸和名字对起来。你说他混的差,至少他也有戏可拍,在大众面前可以混个脸熟。在北京能安住家,有看起来还可以的生活。
放在学校里,于朦胧这样的,就像班级里中游水平的学生。
而这样的学生,我们都知道是老师无需特别关注的。
这也就意味着,在老师这里,他能获得的资源、情感关怀也是最少的。
但是这不代表“中等生”个体,并不需要资源,并不需要社会的关注。
于朦胧去世之后,很多人留言说,之前要是能多关心一下他就好了。而这恐怕就是“中游者”的“惨”处,因为平时没什么事的时候,你就是会主动忽略他,不会对他有特别关注和关心。
于朦胧也是一个正常人。
他是个好好先生,他爱狗,也热心做公益,对待别人也比较和善。
参加综艺录制,工作人员给他的评价就是这是个没有什么脾气的艺人。
人群中,大家都觉得这样的人挺好的,也不会认为这样的人会有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是一个正常人,又何必对他有特殊对待呢?
因此,就当一个正常人做了一件不正常的事情,人们下意识就会认为,可能是他遭遇了一些不正常的事情。
不会想到,也许在这样所谓正常的生活中,他已经忍受得够久了。
于朦胧其实和很多人的遭遇是一样的,都属于在这个社会中被结构性忽视的群体,这可以说是所有中游者的集体命运。
社会总体而言是呈现马太效应的,整个社会的关注度,包括心理健康资源的集中度,实际上都是在极端案例上,不管是极端的好,还是极端的不好。
而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更关注的就是那种要么是个逆袭的故事,就像我前面讲到的那个服装店打工骑共享单车的,逆袭成为了大众明星,这样的故事大家就喜欢。
亦或者,会关注关于堕落的故事,比如说曾经光鲜亮丽的明星,要到监狱踩缝纫机,或者某被怎么封杀了等等。
于朦胧这种既没有什么逆袭也没有怎么堕落,就是平平常常生活的人,所面临的困境是“叙事剥夺”,因为他的故事太平常了,平常到好像不值得被这个社会去讲述。
久而久之,他大概自己也觉得没有讲述的必要。
所以,如他这样的中游者,我们只能看到他看似平常的日常,看不到他们隐藏在这之下的真实面目。
我们对于真实的他,到底在面临怎么样的困境,其实一无所知,而且我觉得,有可能随着他的离开,也就不会有人知道了。
而这恰恰是中游者比较“惨”的地方,“惨”而无法被叙述,也很难被人关注。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中大部分的人其实都属于中游者。
不妨把自己带入其中。
首先,中游者的生活当然不会有这么多高低起伏,但我们总是长期处于各种低强度但持续性的压力中,而这种长期的情绪压力其实也是会压垮人。
其次,因为自己的故事没有讲述的价值,所以也就意味着没有被看见,也没有人来关心。
于朦胧这样的年纪,其实是不尴不尬的。二十几岁时,可能还有很多人对你抱有期待,你自己也会有很多理想。再年长几岁,对生活、对人生也看淡了,可能自己也放宽了心。
越是卡在这种35岁以上又不到人生不惑的阶段,已经没有年轻人可以有的特权,又不能真的停歇脚步,而这种挣扎和无力,也不会有人去关注,无法被纳入“值得同情”的框架中。
很多人觉得这是“突然”的离开,或许,只是外人觉得突然罢了。
或许,真的站在他的立场,这是各种生活中事件和内心焦灼长期累积后的一种结果。有很多人,不一定经历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他每天真是在苦苦支撑,而这种苦撑也很耗心力,让人绝望。就像那个神话故事里的西西弗斯一样,每日不断推石头,看不到尽头。
或许,对不少人来说,他遭遇一些突发事件离开,更让人“安心”吧,因为如果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值得离开的“事”却选择了离开,会激发很多人内心的恐惧和担心。
他活不下去了,那么其他的“中游者”怎么办?
于朦胧当然不是个例,他更像现实生活中许多被遗忘的各种中间层的人:
中年人,中产,各种公司的中层干部,各种普通的上班族。
于朦胧的背后,我觉得不一定有什么猎奇的故事了,但是即便不猎奇,也是需要被讲述的,也是需要被看见的。
他的身上并不是真的没有事,他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且,即便他身上没有这样那样的故事,也是值得被哀悼的。
我们不一定需要为他的死亡去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而是要承认,他确实存在过,这一点本身就很重要,很值得被记述。
当然,他的死亡比那些极端的案例,也许更值得引起你我去关注自己的生命品质。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听过许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500小时,人际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历史人文、社会心理学、哲学思想史。
来源:一杯咖啡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