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路边摊在大众的印象里,是实惠与便捷的代名词。忙碌一天后,在街边花上几元钱,就能买到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慰藉辘辘饥肠。可如今,“路边摊比门店还贵” 的话题却频频引发热议,这一现象实在值得深思。
曾几何时,路边摊在大众的印象里,是实惠与便捷的代名词。忙碌一天后,在街边花上几元钱,就能买到一份热气腾腾的小吃,慰藉辘辘饥肠。可如今,“路边摊比门店还贵” 的话题却频频引发热议,这一现象实在值得深思。
当下,部分路边摊的价格已然令人咋舌。在一些城市的夜市,一份普通的煎饼果子,门店售价可能 6 元,而地摊标配却高达 12 元;记忆中不过 6 元一碗的冰粉,如今在地摊要价 24 元;更有甚者,4 寸的手工蛋糕,在地摊竟然喊出 158 元的高价,直逼迪士尼餐厅的消费水准。这般离谱的价格上涨,无疑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深究路边摊价格攀升的原因,成本的大幅增加是首要因素。就拿摊位费来说,在某中部城市的夜市,摊位经层层转租后,月租金从最初的几十元一路飙升至 数百上千元。如此高昂的摊位成本,摊主自然只能转嫁到商品价格上。再加上食材价格的波动、日常运营维护费用的增加,这些刚性成本的上升,使得商品定价不得不水涨船高。
除了成本驱动,部分摊主的经营理念偏差也在推高价格。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经营模式盛行,一些摊主试图借助这股潮流快速牟利。普通红薯简单添加麻薯后,包装成 “爱马仕烤薯”,价格瞬间涨至 25 元;日式烧鸟摊巧妙运用二次元元素,便将牛肋条定价为 20 元一串。这种过度依赖网红营销,通过营造噱头来抬高溢价的做法,看似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获取高额利润,实则是一种短视行为。
路边摊失去价格优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从消费者角度看,当路边摊不再亲民,人们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替代方案。以柠檬水为例,蜜雪冰城同款只需 4 元,而地摊售价却在 10 - 20 元,巨大的价差使得消费者纷纷流向连锁店。据广东消费者实测,转向连锁店消费可节省 15% 的支出,抖音上相关的省钱攻略视频播放量更是超百万次。这足以说明,一旦路边摊价格不合理,消费者便会用脚投票。
对于路边摊自身的长远发展而言,放弃价格优势更是无异于自毁长城。路边摊之所以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扎根,深受大众喜爱,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物美价廉。当这一优势不复存在,消费者的信任与支持也将随之消散。失去了稳定的客源,即便短期内凭借网红效应吸引了部分顾客,但从长期来看,摊位的经营必将难以为继。
路边摊想要持续经营、长久发展,切不可放弃价格优势。摊主们应摒弃短视思维,合理控制成本,注重产品本身的品质与性价比。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摊位费等成本的监管,避免不合理的层层加价。唯有如此,路边摊才能重拾 “烟火气”,真正成为城市中一道既温暖人心又经济实惠的风景线,而不是因一时的逐利行为,被市场的浪潮无情抹杀。
来源:随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