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49年新华社社论第一次写“解放台湾”,到2025年解放军战机编队掠过台海中线,七十多年过去,这道130公里宽的海峡,怎么就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1949年新华社社论第一次写“解放台湾”,到2025年解放军战机编队掠过台海中线,七十多年过去,这道130公里宽的海峡,怎么就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有人说难在军事,海峡天险挡着;有人说难在国际,外部势力盯着;还有人说难在人心,社会隔阂摆着。
其实破局的钥匙,或许藏在当年毛主席列下的“十七条困难”里。
这篇文章就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聊聊底线思维在破局中的战略分量。
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主席就在胜利曙光里列过十七条困难。
那会儿全党都在盼胜利,他却在报告里一条条算账:开头就说“外国大骂”,接着列“爆发内战”“被占根据地”“经济困难”“国际不援助”,一条比一条具体,末了还加了句“党内出现悲观心理”,逼着大家“准备吃亏”。
三天后他又讲了八个“光明面”,说“暂时吃亏,最终胜利”“没有国际援助,学会自力更生”,甚至连“党内有投降主义”这种隐患都点出来。
这种“从最坏可能着想”的思维,后来成了打赢解放战争的关键——今天看台湾问题,那些军事、国际、经济上的“硬骨头”,其实早在当年的窑洞里,就被毛主席的底线思维预判过。
台湾海峡这道天险,比当年湘江的浪头更难闯。
海峡宽百公里,最窄处130公里,可季风一来浪高3米,登陆舰根本靠不了岸;全年适合大规模渡海的窗口期,满打满算就4个月,还得避开台风季。
台军经营了几十年,把这当成“最后的防线”来修,15个导弹基地沿着西海岸排开,“雄风-3”反舰导弹能打400公里,“鱼叉”导弹从美国买了400多枚,就藏在山洞里,说要“让登陆舰变成火海”。
海岸线看着长,能真正登陆的地方没几处。
北边的淡水河口淤沙多,南边的恒春半岛礁石密,中间就那么几个滩涂,早被台军标成“重点打击区”,埋了水雷,修了反登陆桩,后面跟着层层坑道碉堡,跟当年湘江边敌人修的工事一个路数。
更麻烦的是城市,78%的台湾人住在城里,高楼当掩体,街道当战壕,真打进去,每栋楼都可能是火力点,跟长征时过县城遇袭一个道理,冷枪冷炮防不胜防。
后勤更是大问题。
渡海作战,船要运兵运粮运弹药,可海峡就这么宽,对方的导弹、战机盯着呢,补给线跟湘江战役时红军的辎重队一样,随时可能被切断。
当年红34师断后是为了掩护主力,现在要是补给跟不上,前线部队就得饿着肚子打仗——这就是台湾问题的“湘江硬仗”,地形不利,防御严密,每前进一步都得拿硬仗来换。
美国这几年对台军售一年比一年狠,2023年批了190亿,2024年又追加80亿,全是能打海峡的导弹、战机零件。
国会还通过《台湾冲突阻遏法》,说要“协防台湾”,军舰隔三差五穿台海,航母在菲律宾海晃悠,侦察机贴着海峡中线飞,跟当年国民党拉美军撑腰一个路数。
日本更积极,首相岸田文雄在国会说“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自卫队跟着把宫古岛、石垣岛的雷达站升级成导弹基地,战斗机从那起飞,十二分钟就能到台海,弹药库囤的“12式岸舰导弹”,射程刚好够到福建沿海。
西方媒体也跟着起哄,BBC、CNN天天播“中国威胁台海和平”,把台湾说成“民主堡垒”,欧盟议会还搞“挺台决议”,说要“制裁中国”。
这就是毛主席当年说的“外国大骂”——七十年前是“帝国主义封锁”,现在换了身皮,叫“印太战略围堵”,军舰、导弹、舆论捆在一起,要把海峡变成新的“四面封锁线”。
美国这两年盯着台湾半导体不放,国会通过“芯片法案”,逼着台积电把3纳米工厂搬到亚利桑那州,还不准荷兰ASML卖高端光刻机给台积电台南厂,2024年台湾半导体出口额直接掉了18%,产业链像被人从中间砍了一刀。
美欧又把台湾列进“关键供应链清单”,威胁说要是两岸出事就切断稀土、工业软件供应,大陆对台贸易顺差2024年缩窄12%,凤梨酥、释迦这些农产品进口量砍了三成,高雄港货柜吞吐量掉了15%,码头工人开始轮休。
台当局从1990年代就改课本,“中国史”塞进“东亚史”,“孙中山”变成“外国人”,2024年教育部门统计,18-29岁年轻人里,说自己是“中国人”的不到5%,支持“独立”的超40%,连“长征”“南京大屠杀”这些词都从课本里划掉了,有中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大陆是不是很穷”。
基层交流更难,2024年两岸航班才恢复19条,比2019年少了47条,通婚的新人从一年8000对掉到2400对,高雄老茶商说“以前大陆客人来收茶,现在电话都打不通了”。
火箭军搞“海峡封锁”演练,东风-21D实弹打移动靶,海军在台湾海峡搞登陆演习,抢滩车、气垫船直接冲滩,陆战队练巷战,一栋楼一栋楼清,跟当年红军打腊子口一个路数;
福建搞“两岸学子研学营”,带台湾学生走长征路,看湘江战役纪念馆,2024年办了12期,来了800多人;
厦门卫视开“老照片里的两岸”节目,播爷爷辈通婚的故事,高雄有茶商带着孙子来武夷山认祖,说“茶叶喝着像老家的水”。
中芯国际28纳米芯片量产,华为鸿蒙系统连上天玑芯片,2024年大陆半导体设备自给率提到42%;
海南自贸港建台湾农产品中转仓,凤梨酥、释迦先运到海南再分销,高雄港货柜吞吐量掉的15%,被厦门港补上了。
中非合作论坛上,54个国家签“一个中国”声明,巴西总统卢拉说“台湾是中国的省”,中东欧国家从“16+1”变成“14+1”,但塞尔维亚还跟大陆搞“一带一路”产业园,军舰访问时鸣21响礼炮。
当我们对着台湾岛的卫星图分析登陆点时,可曾想起毛主席在七大说的“准备吃亏”——当年他列的十七条困难里,“被占根据地”“经济困难”哪条不比现在海峡的雷区更难?
西方媒体骂“破坏规则”,美国航母在南海转圈,日本把导弹架到宫古岛——这些不就是当年“外国大骂”“四面封锁”的翻版?
台军的导弹阵地、城市巷战工事,看着像难啃的硬骨头,可比起长征时雪山没粮、草地陷人,哪样更要命?
底线思维不是等着挨骂,是把“吃亏”算清楚了再干——就像当年飞夺泸定桥,知道铁索烫、子弹密,才敢光脚往前冲。
这,就是过海峡的底气。
来源:人间富贵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