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银川市永宁县京藏高速旁,一座占地789亩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宁夏四季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产业园二期项目自启动以来,施工机械昼夜轰鸣,3000余名工人分三班轮转作业,项目总进度已完成45%,一座覆盖西北、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枢纽即将成
在银川市永宁县京藏高速旁,一座占地789亩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宁夏四季鲜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产业园二期项目自启动以来,施工机械昼夜轰鸣,3000余名工人分三班轮转作业,项目总进度已完成45%,一座覆盖西北、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枢纽即将成型。
作为宁夏“十四五”冷链物流规划的核心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3亿元,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涵盖冷库、冷链集配分拣中心、牛羊肉加工车间、预制菜中央厨房等12大功能板块。项目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模式,预计2028年全面竣工,建成后将形成从农产品初加工到终端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10号冷链集配分拣中心已完成内外装修,7月即可投用;1号万吨冷库二层主体正在浇筑混凝土,9月将完成封顶;11号分拣中心屋面设备机房已建成,10月底前可交付。”项目总工程师张家辉指着施工图介绍,园区内已建成5栋冷链设施,日均处理能力达3000吨,二期新增的4栋建筑(含3座分拣中心和1座垃圾处理站)将于年内全部封顶。
在10号分拣中心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调试德国进口的自动化分拣线。这条投资2800万元的智能设备,可实现每小时5000件货物的精准分拣,误差率低于0.3%。“过去人工分拣一车货物需要4小时,现在只需40分钟。”分拣中心技术负责人李伟说,园区同步引入物联网温控系统和区块链溯源技术,每件货物从入库到出库的温度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地-加工-运输”全链条信息。
更引人注目的是园区内的“-35℃急冻隧道”。这项针对宁夏特色滩羊肉开发的技术,可将肉类中心温度在30分钟内从25℃降至-35℃,锁住98%的营养成分。“传统冷冻方式肉质损失率达15%,而急冻技术能控制在3%以内。”宁夏大学食品学院专家指出,该技术已应用于园区合作的23家养殖企业,带动滩羊肉溢价率提升22%。
在园区西侧,占地1.2万平方米的预制菜加工车间正在安装设备。这里将生产以贺兰山紫蘑菇、中宁枸杞为原料的即食汤品,以及盐池滩羊、沙湖大鱼头为特色的速冻菜肴。“我们与全区68家合作社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预计年加工农产品4.2万吨,带动农户增收1.8亿元。”四季鲜市场运营总监王海燕展示着设计图,车间采用日本进口的速冻锁鲜技术,产品保质期从传统7天延长至180天。
园区配套的5000平方米电商大楼已吸引京东冷链、顺丰速运等12家企业入驻。在直播基地里,主播们正对着镜头推销硒砂瓜、八宝茶等特产。“去年通过冷链直发的农产品销售额达7.3亿元,今年预计突破15亿。”王海燕透露,园区正在建设跨境冷链专区,未来宁夏枸杞、葡萄酒将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市场。
在园区东北角,一座灰白色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格外醒目。这座按照“平战结合”设计的建筑,日常存储5000吨政府储备肉,战时可转换为方舱医院。“储备库采用气调保鲜技术,猪肉常温下保质期7天,在这里能延长至45天。”永宁县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库内配备的智能调温系统可在-25℃至4℃间精准切换,满足不同物资存储需求。
与储备库相邻的中转分拨仓库,则承担着西北五省应急物资调配任务。去年冬季寒潮期间,园区48小时内向甘肃、青海调运2300吨蔬菜,保障了民生商品价格稳定。“我们正在建设西北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未来可实现五省区库存、运力、需求的实时匹配。”张家辉展示着三维建模系统,屏幕上跳动着覆盖500公里半径的物流网络。
在园区制高点俯瞰,屋顶上排列整齐的光伏板熠熠生辉。这些总投资6200万元的光伏设施,年发电量达800万度,可满足园区30%的用电需求。“我们采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将太阳能板直接作为屋顶材料,既降温又发电。”项目环保工程师指着正在安装的风力发电机组说,园区同步建设雨水回收系统和电动货车充电站,力争2026年实现碳中和。
更令人期待的是园区内的氢能冷链车队的组建。已与多家能源企业达成合作,首批50辆氢燃料电池冷藏车将于年底投用。“相比柴油车,氢能车每公里运营成本降低40%,且真正实现零排放。”张家辉算了一笔账,全部车辆替换后,年减排二氧化碳相当于种植12万棵树。
当夕阳为园区镀上金边,最后一批钢结构组件正被吊装到位。这个承载着宁夏农产品“出塞入海”梦想的物流枢纽,不仅刷新着西北冷链建设的新速度,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正如施工现场的标语所写:“建好一座园,带活一片城”,宁夏四季鲜冷链物流园的崛起,正在书写新时代“丝绸之路”的物流传奇。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