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融入每一堂课,多元课程如涓涓细流浸润学生成长之路,2025年9月11日,重庆一中以一场精彩纷呈的课程文化节,铺展开一幅“五育融合”的育人画卷。
当“尊重自由,激发自觉”的办学理念融入每一堂课,多元课程如涓涓细流浸润学生成长之路,2025年9月11日,重庆一中以一场精彩纷呈的课程文化节,铺展开一幅“五育融合”的育人画卷。
2025年9月11日,重庆市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悦读——英语原著整本书共读”项目展示活动在重庆一中举行,汇聚了市教科院领导、项目专家组,以及来自多所名校的英语教学精英。活动通过课程汇报、课例展示、学生成果展演及微讲座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地呈现了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
展示活动中,重庆一中卫晋丽副校长致辞,强调信息爆炸时代深度阅读英语原著对锤炼语言能力、滋养思维品质与精神成长的价值,她充分肯定了重庆一中在该领域的先行探索与扎实实践,并希望本次展示活动能够成为汇聚智慧、激发思考的平台,推动全市英语教学向更深处迈进、更广处延伸。
项目负责人王丽娜老师系统阐释了该课程的理念与体系,从覆盖多届学生的经典读物选择,到“自编教材 + 练习 + 评价”模式、“激、读、导、写、评”教学路径,为实践筑牢理论根基。
课堂实践环节亮点频出。方正老师以《Wonder》(《奇迹男孩》)为载体,借“Show, don't tell”写作技巧课,通过角色扮演、文本细读、情景写作,实现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自然过渡,诠释“以读促写”;学生用地道配音重现《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的魔法世界,用《Reading Explorer》主题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阅读轨迹与思辨过程。
展示环节后,南开中学唐霜、殷一鸣老师带来《解锁整本书阅读:差异化任务“链”就深度思维》微讲座,分享南开实践,阐述设计差异化任务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策略。
重庆市英语教研员伍家文博士权威点评,肯定成果并指明方向,强调整本书阅读重在“深度”,需探索与常规教学差异、优化展示形式、加强区域教研。此次活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增添学校课程人文厚度,让师生在语言文化互动中,借多元实践成就自觉,提升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创新范本。
在重庆一中的课程体系中,“科技与创新”类课程始终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主阵地。作为响应新课程标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重要载体,“微生物的培养及应用”以高中生物课标为纲,将微生物知识与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发酵工程等现实议题紧密结合。
课程文化节现场,“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活动人气高涨,学生们围站在展板与实验设备旁,透过显微镜探寻微观世界的奥秘,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直观体验。
为适配不同学生的审美特质与发展需求,“咏物小趣——没骨花鸟美育实践”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将传统没骨花鸟画与语文、生物、政治等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在工具认知、绘画创作中感受传统艺术之美。活动现场不仅向同学们展示了孔雀石、珊瑚、蓝铜矿等天然矿石的色彩之美,还展览了同学们的手工作品集,花鸟画的扇子、徽章、明信片……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创新。
而“守艺匠心·我在一中修文物”课程,则以化学知识为核心,串联起文物修复与非遗技艺,通过文创手作、汉服设计等项目式学习,结合“AI + 非遗”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跨学科应用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课程文化节里,“现场做漆扇”活动热闹非凡,学生们围聚在摆放着工具与半成品的桌旁,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漆扇,将传统工艺融入实践创作。
还有《红楼梦》AI大模型的现场体验,借助“古今问答”对话模型,模拟红楼人物互动,让学生在沉浸式情境中感受经典文化魅力。
这些课程正是学校顺应“五育融合”政策导向、丰富课程内涵的重要成果,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美育选择,也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生,推动学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实现内涵式突破,助力师生于传统文化课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觉。
重庆一中的课程矩阵还涵盖“项目式学习”系列课程——“ThinkBig创新与研究技能提升”课程,围绕时间管理、组建小队、文献阅读、定性/定量研究等核心内容,通过“为非遗减龄:中国少数民族纹样的创新传承与小型博物馆”“解决流浪猫领养障碍”等实践案例,助力学生提升参与CTB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竞赛的综合能力,培养独立策划执行研究项目及展示能力。“全球公共外交与社交媒体”课程,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学科视角切入,展开“国际交流的多元世界”“体育外交”“社交媒体与数字公共外交”等核心模块,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国际传播案例,以思辨性与互动性兼具的课堂,帮助学生在国际化议题中表达自我观点。
“在产生知识的过程中,偏见不可避免吗?”思辨课程,通过MIT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统计图、生物学双盲实验设计方案、《红楼梦》原著本和英译本等载体,剖析“偏见基于错误认知或先入为主观念,在知识产生中普遍存在且呈‘双刃剑’效应”的核心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社团是课程的重要延伸,重庆一中通过特色社团,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互助成长的平台。学生社团同样是课程文化节的亮眼风景。作为全国围棋特色学校,重庆一中的围棋课程与围棋社形成“课社联动”的培养模式:校内开设专业围棋选修课程,配备专属围棋教室,课程文化节期间,“现场下围棋”区域坐满对弈学生,“以棋育人”,让学生在黑白对弈中磨练意志、提升思维。
除此之外,生命科学社在校团委管理下,依托学校完善的实验室硬件环境,引导学生探索生命本质,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实验探究、生物模型热缩制作等科研项目。破壳社由参加过破壳峰会的学生发起,学长学姐回校助力扩展资源,通过邀请各高校学长学姐参与的破壳分享、破壳沙龙及产出《破壳青年》等线上线下媒体内容,助力学生打破思维边界、规划未来职业……
课程,是学校实现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载体。从探秘微观世界的科学课堂到笔墨丹青的美育天地,从传承非遗的匠心实践到纵横棋盘的思维博弈,各类特色选修课程、项目式学习与社团交织,不仅彰显着学校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更诠释着“以课育人”的深刻内涵——而这背后,正是学校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推动自身内涵式进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实践,也是构建多元课程文化生态场,助力师生发现自我、成就自觉的生动注脚。
100多门校本课程、19门市级精品选修课程、7个市级课程创新基地,共同构建起必修课、选修课、竞赛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丰富的课程供给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更以多样化选择适配学生不同特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赛道,在课程生态场中发现自我、成就自觉。
这场课程文化节的巡礼,既是重庆一中课程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重庆一中将继续以“熠熠好课”滋养学生心田,让“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在涓滴浸润中落地生根,助力更多师生在课程中成就自我。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