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在脱口秀行业摸爬滚打五年的演员,没有华丽的技巧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批判姿态,却凭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直白表达,把“内耗”“焦虑”这些扎在普通人心里的刺,编成了一段又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
《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翟佳宁捧着总冠军奖杯站在舞台中央时,台下响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一种对“接地气喜剧”的认可。
这个在脱口秀行业摸爬滚打五年的演员,没有华丽的技巧堆砌,也没有刻意的批判姿态,却凭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直白表达,把“内耗”“焦虑”这些扎在普通人心里的刺,编成了一段又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在喜剧舞台上,“冒犯”成了不少人对脱口秀的固有印象,但翟佳宁却走出了另一条路。
就像他在半决赛里调侃的“刘仁铖朋友圈像水滴筹”,或是“相亲角大妈一眼定义外地人”,这些段子没有复杂的结构,却能精准戳中人心,因为它们都来自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简单真相”。
2020年因初中同学的一句话接触开放麦,第一次上台时手心冒汗、低头晃身硬撑,到后来凭着奶茶、李清照的段子赢得掌声。
从兼职演出时挤时间跑场子,到因为各地专场邀约太多不得不辞职全职做脱口秀,他的成长里没有“咬牙坚持”的悲壮,只有“喜欢就去做”的坦诚。
这种松弛感也延续到了他的创作里,他从不在稿子上追求“完美”,头天写好第二天就上台,边演边改,反而让段子多了几分生活的鲜活,就像他说的,“写完美了再讲”的人永远改不出好段子,喜剧的灵气,本就藏在那些不刻意的真实里。
翟佳宁的创作里,总带着点对生活的“不顺眼”,不是愤怒的指责,而是带着好奇的打量。杨天真说他的创作有“愤怒”,但他自己却觉得,那不过是对世界变化的本能反应。
二十年前的道理不适用了,新鲜事天天冲击着旧观念,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反倒成了他挖掘笑点的源泉。
他在聊“内耗”时,没有讲大道理,而是说“跟上班那些破事儿、高考失利比起来,内耗压根不算啥”,他谈比赛心态,不说“我要赢”,只说“别输得太惨就行”。
这种通透的生活哲学,让他的段子多了一层治愈感,现在很多人把“不开心”当成天大的事,翟佳宁却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不开心才是常态,快乐本就是稀罕物,与其纠结焦虑,不如笑着接受。
这种态度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清醒的豁达,就像他在舞台上把自己的观察变成笑声,台下的观众也在这些笑声里,慢慢学会和生活里的不完美和解。
他对“成功”的定义也很清醒,从没想过要当“唯一的冠军”,只希望每年能进决赛,成为“有特点的优秀演员”。
在他看来,脱口秀是百花齐放的艺术,不同风格的演员各有魅力,没必要非要分出个高下,这种不疾不徐的心态,反而让他在竞技激烈的比赛里保持了初心,也让他的表演更有感染力。
当被问到“脱口秀的社会责任是什么”,翟佳宁的回答直白又实在:“就是逗笑观众。”在他看来,没必要给脱口秀套上太多“高大上”的帽子,喜剧的核心首先是让人开心。
但这份“逗笑”里,藏着他对喜剧的坚守,不用谐音梗堆砌,不搞文字游戏,只挖生活里的“简单真相”,不刻意追求传播度,却在意每一个观众的感受。
他清楚地知道不同舞台的差异,剧场里的观众有耐心听三十秒铺垫,线上比赛却要“梗密”,不然观众就会觉得“技术不行”,录播客靠的是个人魅力,线下演出则需要和观众的即时互动。
所以他会为了一个线上段子练十到二十遍,只为了不看提词器,让节奏更流畅,也会在半决赛里用“内部梗”打开局面,再把个人经历辐射到集体共鸣,让观众在笑声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给2022年刚全职做脱口秀的自己发一条消息,翟佳宁会说“哥们,坚持住,你没选错”。这句话里,藏着他对过去的肯定,也藏着对未来的期待。
对想入行的年轻人,他的建议也很真诚:“你幽默,能逗笑观众,就来试试。”失败了也没关系,哪怕没人笑,也是一种情绪抒发。
翟佳宁不追求“改变世界”,只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让观众在某个瞬间忘记烦恼,笑出声来,而这份“只专注逗笑”的纯粹,恰恰是他的脱口秀最有温度的地方。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