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读到一段话,说得特别透: “一个人活得通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站在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他是否从容——该来的不急,该走的不留,该懂的不求,该放的不守。”
曾读到一段话,说得特别透: “一个人活得通透,不是看他拥有多少财富、站在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他是否从容——该来的不急,该走的不留,该懂的不求,该放的不守。”
是啊,时光不经磨,一转眼,鬓角已染霜,脚步也缓了下来。前半生总在赶:赶时间、赶成绩,在得失间反复掂量,在进退中时常焦虑。到了后半场,反倒该学着顺应自然,让日子像一壶老茶,慢慢煨出香气、熬出滋味。
说到底,人生下半场最好的活法,不过就是这十二个字。
一、不慌不忙
老话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年轻时总怕落后,赶车、赶会、赶进度,连说话都像在赛跑。
后来才明白,万物皆有时。春播秋收,花开花落,人也一样,各有各的节奏。
如今学会了把脚步放慢:早餐慢慢吃,路上慢慢走,看一看新发的枝芽,等一等天边的晚霞。
急什么呢?强求的容易散,催熟的不会甜。属于你的,慢慢来也在等你;不属于你的,跑再快也抓不住。
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从容一点,才能品出真滋味。
二、不争不抢
我们都见过为一点小利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人,也经历过酒桌上抢着敬酒、说漂亮话的场面。
以前总觉得:不争,就输了。于是争职位、争高低、争一口“我不比你差”的气。
可慢慢地你会发现,别人开什么车、坐什么位置,其实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你家院里的花不会因为别人夸了就开得更艳,你杯中的茶也不会因为没人喝就少了回甘。
人生不是赛场。你有你的阳关道,我有我的小木桥。你向往风风光光,我宁愿清清静静。
不争,不是放弃,是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抢,不是懦弱,是懂得了什么是根本不需要的。
把心放宽,自有天地。
三、不困于情
年轻时,感情大过天。一次失恋能颓废半年,一句误会能记恨三年。
那时总以为,人与人之间不是爱、就是恨,不是靠近、就是走远。
走到人生半途再回头看,才发现:那些曾经跨不过的沟坎,早已风轻云淡;那些曾让你辗转反侧的名字,如今已模糊难辨。
人心就那么大,装多了怨恨,就腾不出地方放美好。
不困于情,不是冷漠,是学会了“事过翻篇”:谁走了,不强留;谁负你,不纠缠;谁误解,不辩驳。
腾空了心里的包袱,阳光才能照进来。
四、不惑于心
人这一辈子,总有些事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付出没有回报?为什么善良没有好报?为什么真心换不来真心?
前半生忙着找答案,问天问地问别人,却越问越迷茫。
后半生渐渐明白了:这世上本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就像月有圆缺、天有阴晴,生活不会完全公平,但我们仍可以自得其乐。
不惑于心,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知道“人生实苦”,却仍能在细微处尝到甜头。
不再问“该不该”,只问“我想不想”;不再纠结“值不值”,只管“我愿不愿”。
心里通透了,脚下的路自然越走越清晰。
人生下半场,就像一天中的傍晚时分——暑热渐退,晚风清凉。不必再慌慌张张、频频张望,也无需再勉强自己去迎合谁的眼光。
把生活调成自己喜欢的频率:早晨浇花散步,午后喝茶翻书,傍晚与家人闲话日常,偶尔约三五好友小酌漫谈。
不慌不忙地走,不争不抢地活,不困于情地放下,不惑于心地看透。
这样,就很好。
很高兴与你在这里轻声交谈,愿你也能在自己的节奏里,从容生活。
来源:文化之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