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深耕无人机应用技术教学讲台的“职教名师”,到带领选手征战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赛场,一举斩获金牌、铜牌的“金牌教练”,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月辉的育人之路,始终锚定“无人机产业需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交点。作为首届航空职业教育教学名师,
从深耕无人机应用技术教学讲台的“职教名师”,到带领选手征战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赛场,一举斩获金牌、铜牌的“金牌教练”,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月辉的育人之路,始终锚定“无人机产业需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交点。作为首届航空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天津市技术能手,他以专业为笔、以竞赛为桥,将“技能报国”的种子播撒进学生心中,为中国无人机产业培育着“硬核飞控师”。
2023年,“无人机装调检修”作为新赛项入选全国最高技能竞技场——全国技能大赛,得到这个消息的高月辉十分重视,主动扛起指导重任,积极参与到选手选拔和指导备战工作中。
“竞赛是检验教学成果、倒逼技能提升的最好试金石。”备赛的日子里,他的身影始终穿梭在实训车间:清晨,和选手一起清点零件,安排一天的训练任务;中午,和选手们一起探讨训练中的突发问题;晚上,对全天的训练进行复盘和总结;深夜,还在灯光下修改训练计划……看到选手攻克一个个难点,精准完成一次次飞行任务,那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最终,在他的指导下,选手们一路过关斩将,将金牌与铜牌收入囊中,而高月辉也更加坚定了“以赛育人”的信念——要通过竞赛,让更多学生成长为符合产业需求的无人机技能人才。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无人机系统项目升级为‘装调检修、手动飞行、自主编程、仿真飞行、复杂场景飞行’五个模块,综合难度大幅提升。”谈及本届赛事特点,高月辉表示,“这五个模块就像‘全能测试’,既考动手能力,又考编程思维,还考应变能力,对选手是极大的挑战。”
面对新赛制、新挑战,高月辉没有畏难,而是迅速制定了“分模块突破、全流程融合”的训练策略。针对“装调检修”和“手动飞行”这两个基础模块,他引入第二届国赛金牌选手的实战经验,推行“高强度、高精准”训练:装调时,要求学生逐个检查零件间隙,哪怕毫米级的偏差也要重新调整;装调检修中做到细节不遗漏,飞行中摇杆舵量要求精确,重复操作要求无偏差。“无人机在空中,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甚至损坏设备,必须把‘严谨’刻进骨子里。”高月辉常对学生说。
面对最让学生犯怵的“自主编程”模块,高月辉要求学生首先从最基本的指令进行仿真,每完成一个动作调试无误后继续添加新的功能指令,让选手体会到程序编写与程序运行的过程,增加其信心。然后逐步一次性增加多条任务功能进行训练,最后利用任务书的模式进行自主编程开发训练。
有次编程时,无人机总是偏离预定路线,学生急得满头汗,高月辉却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让他们打印出代码,逐行分析逻辑,直到学生们发现并成功解决问题,他才细致讲解其中的逻辑原理,告诉学生如何避免此类错误。正是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逐渐克服了对编程的恐惧,甚至能主动尝试优化算法,提升无人机的自主飞行稳定性。
“竞赛不是目的,培养能服务产业、推动行业发展的人才才是核心。”在高月辉看来,无人机系统赛项的五个模块,每一个都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装调检修”对应无人机设备运维岗位,解决了行业“会飞不会修”的痛点;“自主编程”“复杂场景飞行”则直接对接飞控算法开发、智能巡检等岗位,满足了物流配送、电力巡检等领域对“智能化无人机技术”的需求。
如今,备战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进入关键阶段,高月辉依旧每天泡在实训车间,和学生一起调试无人机、优化代码。“无人机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低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同时也需要更多既懂装调、又会编程,还能应对复杂场景的全能人才。”高月辉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学生凭借过硬的技能,在无人机领域闯出一片天,为中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从“三尺讲台”到“竞技赛场”,高月辉始终以“匠心”守“初心”,用专业与热爱,为无人机产业培育着一批又一批“飞控工程师”——他的逐梦之路,还在继续。
视频:天津广播
文字:市人社局政策研究室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