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临夏】何发荣·烽火照山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1:43 1

摘要: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中,临夏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民族底蕴,在抗战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抗战的核心战场,但临夏地区各民族同胞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积极投身抗战,以各种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其事迹可歌可泣,彰显出伟大

烽火照山河

多民族共赴国难 临夏抗战叙事

文/何发荣

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宏大叙事中,临夏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民族底蕴,在抗战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抗战的核心战场,但临夏地区各民族同胞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积极投身抗战,以各种方式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其事迹可歌可泣,彰显出伟大的民族精神。

奔赴前线:临夏儿女的热血担当

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人数高达3500万。甘肃作为大后方,积极响应号召,全力支持抗战。据史料记载,抗战8年里,甘肃共征兵41.16万人,征马1.18万匹,先后有4328名陇原儿女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而临夏地区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截至1945年,临夏、和政、宁定(今广河县)、永靖4县投身抗战的军人达35317人 。政府为9545户出征军人家属支优待金677637元、粮谷1013石、洋芋105.5石 。

这些临夏籍将士奔赴全国各个战场,其中既有亲率将士抗击日寇的将领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唐万成,也有用机枪击落日军飞机、受到嘉奖并由连长提拔为中校团长的康乐县十三里铺回族人马象乾,更有为国捐躯的骑一师2旅少将旅长马秉忠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首次授衔,甘肃省授少将军衔的共有7位,临夏籍就占了3位,分别是鲁瑞林、侯世奎、黄德魁将军 。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成为临夏人民的骄傲,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抗战 。

鲁瑞林将军的抗战经历充满传奇色彩。1942年4月,时任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的鲁瑞林从情报中得知日军高木联队的观光团要穿过他的防区 。他当机立断,在白庄设下埋伏,经过激烈战斗,将高木连队少佐以下226名日军、20余名观光团成员全部歼灭 。这场漂亮的伏击战大快人心,被电视剧《亮剑》采用并拍摄,鲁瑞林也因此被刘邓首长通电嘉奖 。他1927年投身国民党军,1931年在宁都起义中加入红军,此后历经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诸多战役,每一场硬仗都有他奋勇拼杀的身影 。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二军军长马步芳组建的暂编骑兵第一师,也是临夏抗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师由回、撒拉、保安、东乡、汉等民族约8000人构成,尤以回族为主 。在师长马彪的率领下,暂编骑兵第一师奔赴抗日前线,转战多地 。1939年春,在防御淮阳日军的战斗中,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骑一师以伤亡2000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0多人,俘虏20多人 。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派出慰问团,为在此役中营以上军官颁发了“民族至上”奖章 。更为悲壮的是,在河南为掩护主力撤退时,骑一师百余名战士背水一战,直至弹尽粮绝,不愿被俘受辱,跳入河中壮烈牺牲 ,他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临夏儿女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参考资料:《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甘肃民国日报》相关报道、参战将士回忆录等)

宣传救国:凝聚民族抗战的精神力量

除了奔赴前线作战,临夏地区还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抗战力量。甘肃省青年抗战团是在中共甘肃工委领导下成立的全省最大的抗战青年团体,在全省陆续建立72个分团 。1937年,省青抗团成立不久,临夏分团亦于同年成立 。临夏分团由30多名临夏籍学生组成,陈琼任团长,李建璋为副团长,下设文书、宣传、游艺、交际、总务5部。该团的组织人之一曹福寿为临夏市人,他受省青抗团组织之托,回乡组织发展临夏地区的青抗团,分团成立后担任文化部长 。

青抗团临夏分团组织团员们积极宣传抗日,举行游艺大会和义演活动,募捐经费,支援抗日前线。他们在县城组织自编义演《血染卢沟桥》等剧目,以生动的表演展现日军的侵略暴行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激发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据《甘肃民国日报》1936年4月7日第三版报道,“临夏区青年抗战支团近为唤起民众,特组织话剧团演剧,募捐慰劳前方将士,由该支团组织宣传队、俟话剧表演结束后,拟赴本区各县切实宣传 。”这表明临夏的话剧团通过演剧募捐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同时还计划深入各县进行宣传,扩大抗日宣传的覆盖面 。

1938年,甘肃抗敌后援会临夏分会成立,下设慰劳队、交通队、募捐队、宣传队、自卫队等多个组织 。该分会在康乐县推行“甘肃省一日一分数国金”运动,为抗战募集经费 。同时,以公函方式发布三条规定:一是没收日货用于慰劳军人家属;二是动员民众自觉抵制日货;三是严惩贩运日货之奸商 。这些举措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参与抗战,从经济层面打击了日本的侵略企图,也增强了民众的抗战意识和团结精神 。(参考资料:甘肃省档案馆相关档案、《甘肃民国日报》报道、地方文史资料等)

物资支援:坚实后盾助力抗战胜利

临夏地区在抗战期间还为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支援,成为抗战的坚实后盾。甘肃是抗战时期全国的大后方,也是重要的煤炭与原油生产基地。临夏当地的牧民积极响应号召,自发组织献马运动。仅1938年,就捐献战马5000余匹,这些战马补充了前线的军事力量,为骑兵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

同时,临夏等地民众按照要求,每年向军队捐献几十万石军粮。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百姓们节衣缩食,将宝贵的粮食送上前线,保障了抗战部队的基本供给。此外,临夏的工商业者也积极捐款捐物,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1938年10月,国民党临夏县党部、三青团给时任导河县(今临夏县)商会会长曾雨亭的捐资抗战感谢信,见证了当地工商业者对抗战的支持。(参考资料:地方财政档案中关于物资捐赠的记录、相关人士的回忆文章等)

红色根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早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四军十二师长征抵达临夏地区的莲麓与景古城。在此期间,红军积极发动群众,成立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景古、莲麓两个抗日义勇军独立营 。红军向当地民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斗争,与临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尽管红军离开后国民党进行了严酷报复,多名失散红军、当地苏维埃政权干部和革命群众英勇牺牲,但革命的种子就此在临夏康乐等地生根发芽 。

这一红色革命基础为后续当地民众参与抗战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得临夏人民在抗战中更加坚定地支持抗日力量,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斗争中。红军的革命精神和抗日主张在临夏地区得到传播,激励着当地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参考资料:《康乐县志》、当地革命纪念馆史料、亲历者的回忆等)

临夏区域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奔赴前线浴血奋战,还是在后方开展宣传、提供物资支援,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各民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同为抗战胜利贡献力量,他们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这些历史事迹也激励着后人珍惜和平,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何发荣,1991年生于临夏州和政县松鸣镇。西安陆军指挥学院本科学历。酷爱金石录,参与发掘整理了和政文旅局进行的文物四普工作,整理记载出多个石窟古城军事关隘金石资料。州作协会员,喜爱写作,多次为广河县及和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创作宣传文案。著有小说《大明河州卫指挥使明威将军朱隆》《灶火台边的絮叨》《浴血八十年·山河永铭记》。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