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赴济宁:一场与志愿同行的培训手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2:43 1

摘要:济宁的晨光,似乎总带着几分温柔的仪式感。从第一次攥着皱巴巴的公交路线图在火车站北广场张望,到第三次熟门熟路地穿过站台前的梧桐树荫,这座城市的轮廓,早已和“手牵手关爱志愿服务团”的培训会紧紧缠在一起,成了我和好友朱守强老师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

济宁的晨光,似乎总带着几分温柔的仪式感。从第一次攥着皱巴巴的公交路线图在火车站北广场张望,到第三次熟门熟路地穿过站台前的梧桐树荫,这座城市的轮廓,早已和“手牵手关爱志愿服务团”的培训会紧紧缠在一起,成了我和好友朱守强老师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

第一次去济宁是今年9月7日秋天。那时我们刚加入志愿服务团不久,那天,朱守强老师从他微信转发来信息,接到培训通知时邀请,老朱正趴在书桌前整理留守儿童的家访记录,笔尖顿了顿,抬头眼里亮着光:“去!正好学学专业的沟通技巧,省得下次跟孩子说话还紧张。”我们提前三天就开始准备,装了满满一书包的笔记本、录音笔,甚至把之前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一条条列在纸上,盼着能在培训会上找到答案。

从老家早晨第一班5点45分,从鱼台发往乘坐617公交至到济宁,出了济宁总站南站出口直奔路边停车公交站牌。九月的秋风还带着凉意,公交站台的广告牌上印着“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字样,朱守强举着手机拍个不停:“以后咱们也算来过济宁的人了,得留个纪念。”公交缓缓驶来,我们找了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窗外的街景一点点从热闹的商圈变成安静的住宅区,心里既有期待,又藏着几分忐忑——怕自己跟不上培训节奏,怕学的知识用不上。

培训会的会场在京杭佳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豪华一栋的小楼里,三楼307会议室内,推开门却满是暖意。横幅“济宁市手牵手关爱志愿服务团培训会”挂在正前方,桌上摆着矿泉水和印着团徽的资料袋,志愿者们三三两两地坐着,低声交流着各自的服务经历。我和朱守强老师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刚拿出笔记本,就见前排的大姐回头笑:“你们也是来学沟通技巧的吧?我上次跟孩子说话没注意方式,差点让孩子哭了,这次特意来补补课。”一句话瞬间拉近了距离,原本的忐忑也消散了大半。

第一天的培训是“儿童心理沟通与陪伴技巧”。老师是位有着十年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她没有讲枯燥的理论,而是拿着一个个真实的案例给我们分析:怎么通过孩子的小动作判断他们的情绪,怎么用“开放式提问”引导孩子说出心里话,甚至连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时的眼神角度,都细致地演示给我们看。我和阿哲听得入了迷,笔记本上记满了重点,遇到共鸣处,还会偷偷用胳膊肘碰一碰对方,眼里满是“原来该这么做”的恍然大悟。休息时,我们围着老师把列好的困惑一个个问出来,老师耐心地解答,还推荐我们看几本关于儿童心理的书,临走时拍了拍我们的肩膀:“志愿服务不是凭热情,更要靠方法,慢慢来,你们会做得很好。”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我们在济宁逛了逛。沿着运河边的小路走,春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阿哲拿着笔记本翻来翻去:“你记得老师说的‘积极倾听’吗?下次去家访,我肯定能用上。”我笑着点头,心里却觉得,这场济宁之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群人因“志愿”二字聚在一起的温暖——原来我们不是孤军奋战,还有这么多同行者在努力。

第二次去济宁是之隔6天后,9月10日培训主题是“志愿服务项目策划与执行”。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们不再慌张。提前做好计划按排,出发前一晚,守强把上次培训记的笔记翻出来重温:“这次得学学怎么把活动策划得更周全,上次咱们组织的读书活动,好多细节没考虑到,差点出岔子。”

还是熟悉的汽车站南公交站,还是靠窗的位置,只是这次,我们不再忙着拍照,而是凑在一起讨论培训可能会讲到的内容。朱老师掏出手机,把自己构思的“留守儿童兴趣班”方案记下来:“这次培训完,说不定就能把这个方案完善好,提交给团里试试。”

培训会的氛围比上次更热烈。老师是位资深的志愿服务组织者,她带着我们从“需求调研”开始,一步步讲解怎么制定项目目标、怎么分配资源、怎么评估效果。分组讨论时,我和朱老师跟另外三位志愿者分到了一组,大家聊起各自的活动经历,有人说组织敬老活动时遇到过老人不愿参与的问题,有人说物资分发时曾出现过混乱,守强把我们上次活动的不足也说了出来,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最后居然整理出了一套“活动风险应对清单”。培训结束时,老师看着我们手里的清单,笑着说:“这就是培训的意义,把每个人的经验变成大家的财富。”

那次培训后,我们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去了济宁的一家公益书店。书店里摆着很多关于志愿服务的书籍,朱守强挑了一本《项目管理实战》,结账时老板听说我们是志愿者,特意送了我们两张书签:“希望你们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志愿服务上,帮助更多人。”走出书店时,夕阳正好,朱老师把书签夹在笔记本里:“下次再来济宁,说不定就能带着咱们的项目成果来了。”

第三次去济宁,是今年9月14日。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志愿服务品牌建设与传播”,而我们此行,还有一个特别的目的——把完善好的“留守儿童兴趣班”方案带到培训会上,跟大家分享。

出发前,我们把方案改了又改,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安排,从物资准备到安全保障,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阿哲甚至还做了一个简单的PPT,说要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这次不仅要学知识,还要把咱们的想法跟大家交流交流,说不定能得到更多建议。”

熟悉的公交站台,熟悉的会场,只是这次,我们的心态多了几分从容。培训课上,老师讲怎么通过新媒体传播志愿服务故事,怎么打造有影响力的志愿品牌,我和守强听得格外认真——我们想把“留守儿童兴趣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

关注这个群体。

小组讨论时,朱守强拿着PPT走上前,虽然声音还有点紧张,但眼神却很坚定。他把“留守儿童兴趣班”的方案一点点讲出来,从最初的想法到后来的完善,从遇到的困难到解决的办法,台下的志愿者们听得很专注,有人举手提问:“你们怎么保证兴趣班的持续性?”有人说:“可以跟当地的学校合作,争取更多资源。”还有人主动提出,愿意帮忙联系自己所在地区的公益组织,为我们提供支持。那一刻,我看着守强认真回答问题的样子,突然觉得,这三次济宁之行,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和支持——原来志愿之路,从来都不孤单。

培训结束那天,济宁市天气特别晴郎。我们坐在返程的公交汽车上,朱守强翻着培训笔记,又看了看手机里大家留下的联系方式,笑着说:“下次再来济宁,说不定就是带着‘留守儿童兴趣班’的成果来分享了。”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济宁城,心里满是感慨。

三次济宁之行,三次培训经历,从最初的懵懂忐忑,到后来的从容自信;从单纯地学习知识,到主动分享想法;从一个人的热情,到一群人的同行。济宁这座城市,见证了我们在志愿服务路上的成长,也让我们明白,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旅行,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一步步靠近温暖与希望。

或许未来,我们还会第四次、第五次来到济宁,或许培训会的主题会变,或许同行的人会变,但那份因“志愿”而生的热爱与坚持,永远不会变。而济宁的晨光,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照亮我们接下来的志愿之路。

2025年9月16日

来源:热情小羊q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