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本正规出版的书籍都有文字编辑,出版前都会多次校对,因此我们目前在纸质书中看到错别字的概率很小。同样的,公开出版的乐谱也有相应的编辑,只不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
文 | 俞倩如
每一本正规出版的书籍都有文字编辑,出版前都会多次校对,因此我们目前在纸质书中看到错别字的概率很小。同样的,公开出版的乐谱也有相应的编辑,只不过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少。
除了专门的音乐出版社有音乐校对的编辑岗位之外,可能大多数出版社都没有这方面的专职人才。这就导致市面上的许多音乐类书籍会出现作曲家名字、背景资料、谱例等层出不穷的错误。
其中,最影响学生的就是在教材中出现明显错误和漏印,学生没学过这首曲子,就按照错误的谱子演奏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教师特别强调所选曲目的版本——至少能保证音是对的。
如果大家学习古典作曲家的作品,无论从尊重版权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尽量购买原版谱子。如果要从网上下载,也尽量从国际乐谱库这样大家都比较公认的网站下载相对清晰靠谱的版本。好的版本错音少,提供的弓指法和演奏法也相对合理,省了大家在演奏时边拉边纠正的麻烦。
大多数琴童使用的教材是各个出版社引进的音阶练习曲教材,包括考级书。这里面会有错误。所以要求教师首先要对这些曲目非常熟悉,平时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指出。如果这个作品我自己没有演奏过,我是不敢去教的。
在古典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演奏法并不是靠看谱面记载就能拉对,而是需要听、看和身临其境的教学。就比如许多中国作品的滑音,不是每个都标记出来;再比如莫扎特作品的装饰音和附点,许多也不是按照谱面严格演奏的,有约定俗成的一套奏法。这些都需要教师亲自演奏、研究清楚后才能传授给学生。
学生除了可以从教师这里得到正确的演奏示范之外,自己如果有听录音的习惯,也能够发现乐谱上的问题。如果前期听录音太少,之后是很难培养出这种鉴别能力的。所以建议大家从小开始养成对着乐谱听录音的好习惯。学什么听什么,每一天都听,每一首都听。这样今后即便碰到了乐谱的记谱错误,也能够准确地识别出这一点。
多听多练培养出的调性感觉会慢慢渗透到我们的记忆和血液里面,“我的耳朵就是尺”,能达到这一点才是职业音乐家。在乐团中,我们也经常遇到,乐谱上的某些音与自己多年习得的调性感觉和演奏习惯相悖,这时候大家就会找录音听,如果是新作品就去询问作曲家是否是印刷错误。去伪存真,是作为一个音乐人应该具备的严谨态度和能力,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对于到底是什么音不追究、不思考,而是像机器一样“谱子上有什么我们拉什么”,那我们离被AI取代的一天也就不远了。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长期订阅一本叫作《咬文嚼字》的期刊,它对于我青少年时期的写作习惯影响很大,我也很欣赏期刊中大家你来我往讨论一个字到底该怎么用比较好的氛围。
这样做并非较真和抬杠,而是对中国文字热爱和讲究的一种体现。如果同行老师或者学生来和我探讨某一个版本某一个音的差异,我也会觉得这是一种讲究和细致的体现。这种讲究和细致正是这个学科可以发展下去的基石。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