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女士的女儿小丽今年升入高二,原本成绩尚可、性格温和的她却在新学期开始后变得异常沉默,整日抱着手机不放,对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大半年前的一天,小丽突然对妈妈说:“我不想读书了。”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苏女士心上。她震惊、愤怒,强忍情绪试图讲道理,告诉女儿读书的重
苏女士的女儿小丽今年升入高二,原本成绩尚可、性格温和的她却在新学期开始后变得异常沉默,整日抱着手机不放,对学习提不起丝毫兴趣。大半年前的一天,小丽突然对妈妈说:“我不想读书了。”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苏女士心上。她震惊、愤怒,强忍情绪试图讲道理,告诉女儿读书的重要性,未来的发展、人生的出路,可小丽不仅充耳不闻,反而激动地指责妈妈思想陈旧,是“榆木脑袋”,还扬言要退学去做直播网红。沟通彻底失败,母女关系迅速恶化。
无奈之下,苏女士采取强硬手段,强行将小丽送回学校。然而没过几天,小丽就在学校情绪崩溃,坚决要求办理休学手续。看着曾经乖巧的女儿变成如今这般模样,苏女士既心疼又无助,最终寻求专业帮助。纽扣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深入了解情况后指出,小丽的问题并非个例,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与心理原因。
首要原因是网络时代带来的价值观冲击。手机和互联网让孩子们接触到前所未有的信息量,眼界被无限拓宽的同时,也容易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小丽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判断力不足,极易受到网络潮流和同龄人观念的影响,误以为流量、名气就能带来成功,从而产生“读书无用”的片面认知。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教育方式的错位。越是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压制孩子,越会激发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孩子只能从自己的视角理解世界,成人的逻辑往往无法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
指导师建议苏女士调整沟通方式。家庭不是辩论场,父母不应扮演高高在上的裁判角色。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蕴藏着最本真的智慧,需要的是尊重而非评判。真正的沟通,始于情感的共鸣。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武志红也曾提到:“看见,就是爱。”比起反复强调“上学重要”,不如先看见孩子内心的渴望与挣扎。
后来,苏女士尝试改变。当小丽因成绩下滑而沮丧时,她不再唠叨责备,而是陪女儿吃甜品、看漫画,等情绪平复后才轻声说:“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慢慢来。”正是这份温柔的共情,让小丽感受到了被支持的力量。渐渐地,她开始回归课堂,心态变得积极,成绩也稳步回升。放下对错之争,先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倾听代替说教,用拥抱化解对抗,这份理解最终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动力与希望。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