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一提“农民”,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了。要当能跟上时代的“现代化农民”,可不是会种地就行,得一步步完成四次“跨越”,每一步都像升级打怪,过了关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现在一提“农民”,早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印象了。要当能跟上时代的“现代化农民”,可不是会种地就行,得一步步完成四次“跨越”,每一步都像升级打怪,过了关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第一阶段:从“传统种植户”到“科技新农人”
以前,咱农民伯伯种地,全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看二十四节气,凭感觉撒种、施肥。就说播种,以前都是人工弯腰一把把撒,累得直不起腰,还撒得不均匀。可现在不同了,就拿隔壁村的老张来说,前几年他试着用无人机播种,一开始心里直打鼓,怕操作不好。但村里组织了培训,他上手很快。用无人机播种,一天能播好几十亩地,又快又均匀,还节省了不少种子。而且,现在各种智能设备也走进了农田,土壤湿度、肥力检测仪,能实时把数据传到手机上,缺啥补啥,清清楚楚。像老张这样,懂得用科技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多,这就是迈向现代化农民的第一步,把老办法换成新技术,种地更轻松,收成还更好 。
第二阶段:从“埋头种地”到“抬头看市场”
种得好还得卖得好,这是关键。过去,农民们辛苦种出粮食、蔬菜、水果,大多只能等着贩子上门收,价格被压得很低,还经常滞销。就说去年,隔壁镇的果农种的苹果大丰收,可因为市场行情不好,再加上没有提前找好销路,大量苹果积压,最后只能低价处理,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但也有聪明的农民,像小李,他种葡萄的时候,提前做市场调研,了解到城里人喜欢吃无籽、甜度高的品种,就专门引进了新品种。葡萄成熟前,他就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宣传,还跟城里的水果店、超市合作,直接送货上门,不仅卖得快,价格还比普通葡萄高出不少。现在,农民得有市场意识,了解市场需求,学会营销,才能把辛苦种出来的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第三阶段: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在农村,以前都是一家一户各自种地,力量单薄。就说买农资吧,自己去买,量小价格还高,遇到假种子、假化肥,投诉无门。而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也难以应对市场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咱们村成立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大家把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采购农资,成本降低了不少。合作社还请专家来指导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也统一进行,蔬菜的质量和产量都大幅提高。销售的时候,以合作社的名义和收购商谈判,有了议价权,收入也增加了。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抵御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这是现代化农民必备的意识 。
第四阶段:从“单一务农”到“多元增收”
传统农民主要靠种地卖农产品挣钱,收入渠道单一,遇到天灾或者市场价格波动,生活就很艰难。但现在,不少农民开始挖掘土地的多元价值。像我们村的王婶,除了种粮食,还利用自家院子和周边的空地,办起了农家乐,夏天的时候,游客可以来采摘水果、体验农事活动,冬天还能品尝农家特色美食,一年下来,农家乐的收入比种地还多。还有一些农民,把闲置的房屋租出去,或者参与村里的乡村旅游项目,入股分红。甚至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在网上卖农产品、卖手工艺品,收入渠道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农民,要学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实现多元增收,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
其实,这四次跨越,说到底就是让农民从“埋头干活”变成“抬头看路”。从靠力气、凭经验,到靠技术、懂市场、会合作、能生钱,每一步都不容易,但迈过去了,就能从“传统庄稼人”变成真正的“现代化农民”,把种地这件事,干得更有奔头、更有底气。
来源:乡下乡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