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城市合作,以前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尤其是默克尔当政的那些年。德国超100个城市和中国搭上线,杜伊斯堡那种老工业城直接变身欧洲物流大本营,中欧班列呼啸而过,带动当地经济蹭蹭上涨。可现在呢,风向变了,好多城市开始悄无声息地拉开距离。不是大张旗鼓地
说起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城市合作,以前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尤其是默克尔当政的那些年。德国超100个城市和中国搭上线,杜伊斯堡那种老工业城直接变身欧洲物流大本营,中欧班列呼啸而过,带动当地经济蹭蹭上涨。可现在呢,风向变了,好多城市开始悄无声息地拉开距离。不是大张旗鼓地宣布断交,而是协议到期不续,活动取消,官网内容删掉。这种无声的告别,让人觉得有点尴尬,也挺现实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根子在德国整体对华政策上,2023年那份中国战略一出,就把中国定位成伙伴、竞争者和系统对手,强调去风险。地方城市自然跟着调整,怕沾上地缘政治的边。
先说说历史吧,中德城市合作的种子其实早撒下了。1982年,杜伊斯堡就和武汉成了姐妹城市,但那时候纯属形式主义,每年就换封贺信,实际没啥动静。真正起飞是2005年默克尔上台后,她对华外交特别务实,12次访华,每次不光去北京上海,还专程跑合肥、沈阳那些二三线城市。2015年她在合肥看江淮汽车和大众的合资厂,就直言德国城市别只盯着大都市,得深入产业链合作。
这话一出,德国地方积极性高了,姐妹城市对子从几十对蹿到100多对。杜伊斯堡是最典型的例子,靠着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这座鲁尔区城市从衰败中翻身,2019年班列货运量占中德贸易的40%,新增就业超2万。中国企业投资物流仓储,当地媒体都说杜伊斯堡的铁轨直通中国市场。文化上也跟上,德国落地近20所孔子学院,柏林的书法课和中医体验老爆满。2021年,中德贸易额2455亿欧元,占德国GDP的10%,大众宝马在华销售超30%。那时候,谁能想到几年后就变味了。
默克尔2021年卸任,新政府上台,政策就开始转弯。2023年7月,德国外交部推出首份中国战略,核心词就是去风险,不再是无脑拥抱,而是要减少关键领域的依赖。文件没明文要求城市断合作,但加了安全审查这一关,所有项目都得过堂。影响立竿见影,地方城市首当其冲。拿杜伊斯堡来说,2018年他们和华为签了智慧城市协议,用5G和物联网搞实时监测,市政厅前大屏循环播放蓝图,看起来挺高大上。
可2022年11月,协议到期,城市直接不续了。官方理由是等联邦和欧盟指导,但深层原因是俄乌冲突后,欧洲对中企的顾虑爆棚。中国立场让德国觉得合作有风险,连交通灯数字化都得掂量。杜伊斯堡市长索伦·林克后来承认,华为技术可能威胁关键基础设施安全。结果呢,官网新闻删光,项目黄了。这事儿在德国媒体上炸锅,有人说这是去风险的基层体现,也有人觉得太草率,丢了经济机会。
基尔的情况更直白,这座波罗的海海军基地城市2023年原本计划和青岛深化姐妹城关系,焦点在海洋贸易和船舶技术。青岛也是海军重镇,两边本该有共同语言。可市长乌尔里希·托瓦尔突然叫停,对外说市民有安全担忧。德国媒体挖出内幕,市政府决策前没咨询专业机构,就因为青岛的军事背景,判定有地缘风险。基尔港是德国北方重要枢纽,合作本能带动物资交流,但现在搁置了。这不是孤例,2023年欧洲多地类似,荷兰阿纳姆甚至直接结束和武汉的21年姐妹关系,理由是人权问题。德国整体氛围就这样,联邦政策一压,地方只能跟进。智库报告显示,84个德国城市还和中国有合作,但新签的少,续约的慎。
杜塞尔多夫的例子有点不同,他们的“中国节”办了12年,每年拉10万多人,摊位上中国美食文化满街飘。可2023年,这活动突然停了,换成日本文化节。市政厅解释是丰富形式,但华人社团觉得时机太巧,正好赶上联邦去风险风头。杜塞尔多夫有大华人社区,中国企业多,文化交流本是亮点,现在凉了。类似事儿在其他城市也冒头,高校关孔子学院,怕文化渗透。为什么这么快变脸?
说白了,德国对华依赖太深,贸易上中国从2016年起就是最大伙伴,2021年那2455亿欧元贸易额,意味着德国每10欧元产值里就有1欧元和中国相关。中小企业尤其惨,巴伐利亚60%的机械厂海外订单30%靠中国。汽车业更夸张,大众2022年在华销售49%,宝马奥迪超35%。德国汽车协会模拟过,丢了中国市场,20万岗位没了,产业链缩12%。资源上,稀土93.5%进口中国,疫情时口罩防护服短缺,暴露软肋。石墨镁这些原材料,对华依赖超60%。这种绑定,让德国睡不着觉,地缘局势一变,焦虑就转成行动。
去风险听起来理性,但执行起来两难。2023年中国战略后,联邦政府推监管框架,地方项目全审。杜伊斯堡不敢碰华为,基尔避青岛,高校停孔子学院,所有合作都贴风险标签。企业层面也动荡,大众宝马还得在中国投钱,但地方城市缩手缩脚。德国智库2022年报告指出,这种依赖不是一朝一夕能解的,印度印尼替代市场产业链不全,短期内中国地位稳。结果呢,政策喊得响,实际操作慢。
2024年,中德贸易额约2460亿欧元,没大跌,但地方互动明显降温。杜伊斯堡港班列还在跑,但投资审查严,仓库扩展卡壳。基尔港口,青岛项目文件尘封。整体看,城市合作从全面开花变精准对接,低敏感领域留一线。
不过,事儿没那么绝对。2025年,德国经济数据出来,对华出口6月64亿欧元,环比降7.3%,进口143亿,逆差拉大。但企业没慌,大众砸25亿欧元在合肥建电动车厂,宝马28亿升级沈阳,博世苏州扩智能驾驶中心。德国工商大会报告说,中国工业产值占全球1/3,化工超50%,替代难。
地方城市也开始找路子,2025年6月17日,法兰克福办首届中德城市峰会,20多德国城市代表参加,焦点可持续发展和低碳。金华和迪伦升级国家级姐妹城,建汽车零部件物流中心;秦皇岛和瑙姆堡启动葡萄酒贸易旅游;波恩和成都签可持续协议,搞垃圾分类低碳建筑。峰会大厅里,代表们聊气候适应,昆明分享滇池治理经验,雷根斯堡拿去治多瑙河支流。青岛中德生态园拿全球绿色建筑奖,慕尼黑汉堡组团考察被动式住宅技术。
绿色合作成了安全区。2025年峰会最热话题就是低碳城市,重庆到杜伊斯堡班列开行5500列,货值3300亿,20%用新能源动力。杜伊斯堡陆港建欧洲最大绿色仓储,太阳能供30%能源,入驻100多家企业,30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上半年货运增65%。中欧班列不光拉货,还示范绿色物流,帮欧洲碳中和。联邦政府也松口,2025年网络局允许华为进5G非核心网,电动车关税提案被德国否决欧盟。去风险不是去中国化,产业链不能自断。默克尔退休后偶尔发声,说当初对华合作可能太天真,但互补性还在。2025年7月数据,贸易逆差扩大,但企业用脚投票,继续深耕中国。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全球秩序调整的阵痛。德国怕依赖,但现实是中德经贸主基调没变,中国是供应商也是消费市场,脱钩谁都吃亏。城市合作未来多聚焦绿色、技术、民生,低敏感不碰红线。从杜伊斯堡的班列到法兰克福的峰会,纽带没断,只是形式变了。说实话,这事儿挺接地气的,地方城市得平衡经济和安全,联邦政策一变,他们只能适应。但长远看,合作需求在那,告别不会是终点。德国新总理默茨上台后,2025年对华关系谨慎重塑,高层互访增多,经济门没关死。北京和柏林的战略对话第八轮7月开,强调伙伴基础。欧洲整体也这样,欧盟喊de-risking,但实际投资中国还在涨。德国作为欧盟火车头,得带头找平衡。
德国的焦虑不光经济,还有战略。2023战略把中国当系统对手,担心技术转移和数据安全。华为案子就是典型,杜伊斯堡项目黄了后,德国5G禁令加强,其他城市跟风。基尔暂停青岛,纯属地缘敏感,海军基地不能冒险。但这也暴露德国内部分歧,企业要市场,政客要安全。2024年,德国对华出口降了点,但进口稳,汽车化工离不开中国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美国超中国成德国最大伙伴,贸易2528亿欧元,但中国紧咬不放。默茨政府推绿色氢合作,中国制造优势大,双方有共识。城市层面,峰会后更多项目落地,雷根斯堡用昆明模式治河,慕尼黑学青岛生态园。班列绿色化是亮点,杜伊斯堡港从经济希望变战略关切,但货还是得运。
总的来说,这种无声告别是无奈之举。德国城市以前靠中国投资翻身,现在政策压顶,只能退一步。但市场逻辑在那,合作不会停。未来精准对接,低碳领域多点开花,中德关系稳中求进。谁知道呢,也许几年后又热起来,毕竟经济利益摆着。
来源:有趣的风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