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项覆盖1893-2010年《物理评论》期刊、包含 46 万条引文数据的研究,直接给这种 “互捧操作” 泼了冷水。
“你引我的论文,我抬你的影响因子,咱俩抱团冲晋升!”
学术圈里这种心照不宣的 “互惠引用”,曾被不少人当成快速提升学术声誉的 “捷径”。
有人觉得只要互相捧得够快,就能在评审眼里刷足存在感,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期一项覆盖1893-2010年《物理评论》期刊、包含 46 万条引文数据的研究,直接给这种 “互捧操作” 泼了冷水。
不仅没好处,反而可能拉低学术口碑,真正决定影响力的,从来都是硬实力。
在学术圈,引用量就像职场人的KPI,直接挂钩基金申请、职称晋升。
早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计量学指标被提出,1964年SCI正式启用后,“引用数量” 成了硬通货。
就像学生为了分数刷题,不少学者也开始琢磨 “提引用” 的办法。
除了引用自己过去的成果,更流行的是 “互惠引用”。
比如你在论文里提我的研究,我下次写文章也带上你,形成 “利益闭环”。
起初这种操作还比较隐蔽,可数据不会说谎。
研究显示1950-1990年,互惠引用现象持续上升,之后20年稳定在0.15的基准值。
换句话说随着评价体系对引用量的依赖加深,“互捧” 成了部分人的 “生存策略”。
更让人意外的是约21%的论文引用存在互惠关系,超过5万对作者有10次以上互引,甚至有极少数作者互引量接近1000次。
看似是学术合作的正常流程,实则藏着不少 “水分”。
不少搞互惠引用的学者,都抱着 “先攒名气,再凭实力” 的想法,可研究结果却打了脸。
这种操作根本没有 “长期收益”。
研究者跟踪分析学者职业生涯发现,前期靠互引换来的引用量,对后续论文的影响力毫无帮助。
比如某学者前两年通过互引让论文多了20次引用,可新写的论文要想获得关注,还得重新找人参互引,相当于每次都要 “从零开始”。
更关键的是,学术生涯越往后,互引的 “副作用” 越明显。
在职业生涯前4年,不同学者的互引情况差别不大,可随着时间推移,高影响力学者的额外互引量会急剧下降,而中低水平学者反而成了互引的 “主力军”。
就像学生时代靠作弊拿高分,短期可能蒙混过关,长期来看,真正的差距早晚会暴露。学术圈也是如此,互引带来的 “虚假繁荣”,根本撑不起长久的学术声誉。
为什么高影响力学者很少搞互惠引用?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不需要。
研究明确指出,学术作品的质量才是影响力的核心决定因素。
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自然会被同行主动引用,根本不需要靠 “互捧” 刷数据。
反倒是急于提升指标的中低水平学者,容易陷入 “为了互引而互引” 的误区,分散了搞科研的精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互捧” 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被水分抬高的论文价值,可能让基金机构做出错误判断,把经费投入到实际价值不高的研究中,最终影响整个学术领域的发展。
对年轻学者来说,这项研究更是提了个醒:与其花心思找人参互引,不如沉下心打磨研究。
学术圈从来不是 “捷径者” 的舞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成果,才是真正的 “硬通货”。
如今学术评价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像自引用已经能被精准剔除,未来互惠引用的 “生存空间” 只会越来越小。
与其在旁门左道上钻营,不如把功夫用在刀刃上 —— 毕竟,真正的学术影响力,从来都是靠实力挣来的。
文章/花开富贵
急于成名助长科研夸大之风
环球时报2023-10-12 07:47北京
论文题目Reciprocity and impact in academic careers
论文地址:https://epjdatascienc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40/epjds/s13688-019-0199-3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