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完手指一滑,屏幕外的人还在挤地铁,心里却像被戳了一刀:怎么我就这么慢?
“我辞职创业,三个月就月入十万。
”——这话在短视频里刷到过吧?
刷完手指一滑,屏幕外的人还在挤地铁,心里却像被戳了一刀:怎么我就这么慢?
别急,先听个真事。
去年秋天,楼下奶茶店换老板,新店主是个95后姑娘,开业前她没搞花里胡哨的营销,只做了一件事:每天下班后去隔壁连锁品牌打烊,蹲门口数杯子,记口味、估销量、算毛利。
一个月后,她把菜单砍到只剩12款,定价全比对手低一块,开业当天排了四十米长队。
三个月后,她没暴富,但把父母借的启动资金还了一半。
她说:“我哪懂什么风口,只是把别人懒得算的账算明白了。
”
这就是现实版的“创业第一课”:别急着追红利,先把自己升级成能接住红利的人。
红利年年有,可惜大多数人手里没盘子。
技能是硬通货,可惜太多人把它当“以后再说”。
打开招聘软件,月薪五千的运营岗写着“需会PS、剪映、数据分析”,评论区清一色“要求太高”。
高吗?
B站搜“PS入门”,排名第一的教程播放量三百多万,跟着做完也就两个周末的事。
Coursera上那门《数字营销基础》,结课率只有18%,剩下82%的人连免费课都懒得点完,转头又抱怨“没机会”。
数据不会撒谎:2024年追踪了200个初创团队,持续更新技能库的,两年后存活率71%;靠“感觉”走天下的,只剩11%。
执行力听起来像鸡汤,其实是最朴素的算术题。
哈佛那篇论文说得好:把目标拆成周计划的人,项目成功率能涨四成。
怎么拆?
拿张A4纸,左边写“本周必须完成”,右边写“如果没完成,下周砍掉哪个娱乐”,贴在冰箱门上,每天开冰箱就照脸提醒一次。
别小看这个动作,它把“我想”变成了“我欠”。
副业是条缓冲带,但别把它当救生圈。
有人下班开滴滴,有人写小红书带货,还有人接PPT私活。
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都把副业当成“技能试验田”。
一个做HR的姑娘,业余给求职者改简历,一单收八十,半年后攒了三百个案例,干脆辞职做职业咨询,现在每月收入是原来的三倍。
副业最值钱的不是那几千块外快,而是让你低成本试错,找到真正能把时间卖上价的那件事。
骗局也在升级。
去年上海警方破获的“跨境电商加盟”案,受害者里不少是宝妈,被“零库存、一键代发、月入两万”的话术套牢。
套路不复杂:先拉群,群里“导师”晒收益,再让你交五千块“系统使用费”。
真想分辨,就记住一条:凡是要你先掏钱的,先去企查查搜公司,成立不满两年的,直接关掉页面。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上线了“创业加盟风险查询”小程序,输入品牌名就能看投诉记录,免费,比任何“内部消息”都靠谱。
最后说点丧气话:创业路上,崩溃是常态。
北京中关村那家网红咖啡馆,老板在抖音上云淡风轻,私底下因为房东涨租,凌晨三点蹲在店门口哭。
第二天照样七点开门,抹布擦桌子时手背还在抖。
心理学上管这叫“创伤后成长”——摔得够惨,才学会怎么不摔第二次。
别怕情绪低谷,怕的是低谷时信了“快速回本”的鬼话,把仅剩的筹码一次梭哈。
所以,别被“三个月逆袭”的滤镜骗了。
真正的路径是:今天学点新东西,明天把它用出去,后天复盘哪里浪费了十分钟,大后天再试一次。
循环一百次,账户数字不一定暴涨,但你已经变成了能接住机会的那个人。
财富不是终点,是过程的副产品。
来源:勇敢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