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入侵中国短剧市场!行业龙头集体翻车,老百姓血汗钱打了水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5:15 1

摘要:虽然海内外都十分看好,可这份成绩单却呈两极分化,有人借短剧扭亏为盈,有人增收却不增利,还有人陷转型困境将其当“救命稻草”。

近期影视圈因短剧疯狂内卷,甚至全球影视巨头迪士尼,都宣布投资海外短剧平台DramaBox。

虽然海内外都十分看好,可这份成绩单却呈两极分化,有人借短剧扭亏为盈,有人增收却不增利,还有人陷转型困境将其当“救命稻草”。

那究竟为何会呈现如此明显的两极分化呢?短剧行业为何这么卷。

全球影视巨头迪士尼突然宣布,投资点众科技旗下的海外短剧平台DramaBox,消息一出来,整个行业都在议论,这个“大玩家”正式下场,短剧的战场真的要变天了。

而国内的传统影视公司们陆续交出了2025年半年报,掀开报表一看,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靠短剧把亏损的局面扭了过来,找到了新的增长路子,有人收入看着涨了不少,利润却没跟上,成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情况。

但还有人仍在转型的泥沼里挣扎,把短剧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到底谁在短剧赛道里真的赚到了钱,谁只是表面热闹、实则在赔本赚吆喝?

咱们顺着半年报里的线索,能把这些公司大致分成三拨人。

第一拨是妥妥的“领跑者”,像完美世界、华策影视、幸福蓝海和柠萌影视,短剧对他们来说,早就不是试试水的小业务,而是实打实的业绩发动机。

完美世界这半年的翻身仗打得漂亮,之前还在亏损,现在直接扭亏为盈,营收36.91亿元,净利润5.03亿元,同比涨了384.52%。

其中影视业务收入飙到7.67亿元,同比暴涨756.35%,这背后短剧功不可没。

他们拍的现实题材短剧《夫妻的春节》,播放量直接破了5亿,还是2025年首部破亿的微短剧。虽说游戏业务还是营收主力,但短剧确实是影视业务扭亏的关键。

华策影视的表现也不差,上半年净利润1.18亿元,同比涨了65.05%。

作为长剧领域的老大哥,《国色芳华》《锦绣芳华》这些长剧还是赚钱主力。

但他们搞了个“长短联动”的法子,把长剧的优势延伸到短剧上,现在短剧月产能稳定在20部,《以爱之名》播放量5.1亿,短剧成了重要的增量。

幸福蓝海也扭亏为盈,上半年净利润900万元,同比涨128.99%,他们的短剧业务已经和电影业务平起平坐,还借着“潮计划”跟新兴团队合作搞文旅题材。

柠萌影视更是转型典范,上半年营收4.01亿元,净利润1400万元,短剧收入超5000万元,月产能16部以上。

他们靠“好有本领”和“星柠”两个短剧厂牌,把长剧的资源都用在了短剧上,成了第二增长支柱。

可第二拨“挣扎者”就没这么顺了,欢瑞世纪和华谊兄弟就是典型。

欢瑞世纪上半年营收1.98亿元,看着不少,净利润却亏了600万元,从盈利变亏损。

旗下做短剧的天津星链视界收入1.25亿元,本是功臣,可为了搭团队、搞海外平台,花了太多钱,这个子公司自己就亏了300万元。

短剧对他们来说,更像根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可成本没控制好,稻草反而成了负担。

华谊兄弟的处境更难,上半年营收才1.53亿元,同比下滑50.37%,净利润亏了7400万元,传统影视业务收入直接砍半。

虽然搞了“华谊兄弟火剧”厂牌,出了9部短剧,但这点收入根本填不上主业萎缩的窟窿。

要知道华谊已经“七连亏”了,资金压力越来越大,短剧更像“未来的希望”,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更关键的是,不仅这些行业巨头看重断句,不少老百姓也十分在意这个市场。

有不少人投资支持,但现在却被他们弄成这样,若在不理清方向,老百姓们的钱可就真一点收不回来了。

还有第三拨“探路者”,慈文传媒和稻草熊娱乐还在摸索。

慈文是短剧出海的先行者,跟ReelShort、中文在线合作,今年的《LoveOnTheSidelines》上了五大国际平台还拿了榜首,说2025年海外收入能占15%以上。

可上半年还是亏了2300万元,海外的增量暂时还不够。

稻草熊则把方向定在文化赋能上,拍了《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两部大运河文化短剧,想把非遗和年轻化叙事结合,但目前还没形成规模,仍在试错阶段。

这时候难免会问:都是做短剧,为啥利润差距这么大?难道短剧只是部分公司的“运气”?其实不是,差距早就在战略和执行上定了调。

先说战略,“领跑者”们都不是盲目跟风。

柠萌2017年就盯上了短剧,这么多年下来,形成了“规模化+精品化”的体系,爆款短剧《二十九》还是从长剧《三十而已》的IP衍生来的,把IP价值挖得很透。

华策的“长短联动”也很聪明,把长剧当成IP“母矿”,比如《去有风的地方》衍生出《我的归途有风》,长剧拉感情、短剧接碎片叙事,IP生命周期直接拉长。

幸福蓝海靠江苏广电的背景搞“潮计划”,把短剧和文旅结合;完美世界聚焦现实题材,拍有温度的内容,这些都是靠差异化站稳了脚。

再看执行,好战略得有好架构撑着。

柠萌搞了两个独立的短剧厂牌,避开了传统“大剧组”的拖累,完美世界用长剧积累的制作能力赋能短剧。

华策2023年就成立了微短剧创业中心,确保资源能快速协同,幸福蓝海借着“潮计划”跟平台、机构合作。这些调整,让他们能快速响应市场,出好内容。

反观“挣扎者”,不是输在入场晚,而是输在“断档”。

华谊2018年就靠子公司拍过《生活对我下手了》这种竖屏短剧,可之后没持续投入,等主业垮了才想起回头做短剧。

那时候市场早就被“领跑者”占了,再投入更像慌了神的“焦虑型投资”,根本赶不上趟。

欢瑞2021年就说关注短剧,可直到去年才真正动手,战略节奏慢了,就算今年收入涨了,成本也压不住,最后还是亏了。

其实到现在,传统影视公司在短剧赛道的“跑马圈地”阶段已经结束了。

接下来产能过剩、监管变严、用户审美提高,竞争只会更激烈。

对于还在摸索的公司来说,现在最该做的不是急着“挣快钱”,而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的底牌:是IP厉害,还是能搞类型创新?是本土运营强,还是能做海外市场?

只有把短剧当成长期战略,而不是临时的“救命稻草”,才能在接下来的行业洗牌里守住位置。

短剧这场仗,现在才刚进入真正的较量阶段,谁能笑到最后,要看的不只是当下的热闹,更是长远的布局和扎实的内功。

来源:江语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