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想到,张兰跟着一起冲进了流量中心。她穿着帽子墨镜和黑口罩,在麻六记后厨直播“突袭”,试图证明自家不是预制菜。
9 月初的这波“预制菜大战”,原本是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事。
没想到,张兰跟着一起冲进了流量中心。她穿着帽子墨镜和黑口罩,在麻六记后厨直播“突袭”,试图证明自家不是预制菜。
但这场直播没带来口碑,反倒引发新一轮争议。
直播画面里,张兰没有出示健康证,也没洗手就开始切菜,还直接参与了后厨的操作流程。
不少网友指出,她的着装也不符合餐饮标准:黑色口罩看着像是防花粉的,帽子墨镜更像便装,佩戴是否达标存疑。
网友质疑,这种入后厨的做法,有流量目的,但在操作规范上却并不严谨。
有网友认为这是“作秀”,踩着西贝的流量热点蹭一波曝光。也有人质疑,直播强调“不是预制菜”本身的说服力就有限。
甚至还有人提起今年 7 月麻六记酸辣粉发霉的事,认为这是想借新事件转移老问题的关注。
那次事件中,麻六记的代工厂曾承认部分批次因消杀不到位导致产品霉变。全国范围内下架、召回、赔付,麻六记随后发声明正式道歉,也承认质量管理存在失控。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
部分网友指出,涉嫌质疑张兰直播的标准未免太严苛。比如记者进西贝后厨时也不一定有健康证。张兰下场参与直播,是在透明展示后厨流程,不见得要被放大批评。
食品安全话题本就敏感。一旦和直播、营销搭上边,观众很容易更注重事后的“细节瑕疵”而忽略整体意图。
这次围绕“预制菜”的舆论大战,从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开始。
9 月 10 日,他点名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体验“恶心”。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回应说“绝不使用预制菜”,表达了要追责的立场。
双方互放狠话,甚至开出奖励征集证据。一场品牌间的对峙变成舆论风暴,一度霸榜热搜。
其他餐饮企业纷纷表态。麻六记就是其中之一,试图用直播展示平台自证清白。
除了麻六记,不少品牌趁机打出“透明后厨”牌,有人赢得好感。
比如“大米先生”发起全国门店连播,直播后厨明火炒菜,观看人数最高时接近 9 万。
“老乡鸡”也通过门店展示分级加工说明,公开披露预制菜占比。实际显示,只有 2 道复热菜,其余都是现炒,全程可查。
大环境里,其实已经没有餐厅敢完全摆脱“预制菜”的争议。有人踩雷,有人借力,也有人被动受益。但从结果来看,这场争议推动了更多餐饮品牌走向透明。
罗永浩也在 9 月 13 日深夜宣布“停战”。有报道称,预制菜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接下来的征求意见即将开始。
而回看麻六记,走到今天这个局面,并不只是一场直播“翻车”。
这个品牌从 2020 年成立,几次热度都是靠张兰与汪小菲的人设拉起来的。2022 年借汪小菲离婚事件,张兰在抖音直播时不断发布私事引流,带动产品走红,当时酸辣粉单场卖出超 6000 万,成了爆款。
但带货方式走得太靠前,口碑也变得不够稳。
今年 2 月,因“大 S 去世”相关炒作行为,抖音将“张兰•俏生活”等账号无限期封禁。这对品牌打击不小。
几个主力平台被封后,转战视频号、海外 TikTok,效果明显下滑。麻六记的月销售额一度下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张兰这次直播,原意或许是想把握住时机,重新让品牌正名。
但用了“下厨”这种风险极高的呈现方式,结果反转了声势,也再一次暴露了麻六记在卫生规范和供应链管理上的不确定性。
流量永远能短期拉动关注,但能不能把关注变成信任,是另一回事。
尤其是在餐饮行业,有时候一次“手没洗”的印象,就足够抵消几十次的锅气翻炒。
现在的消费市场,不信烟火,只信干净。
来源:第五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