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特朗普的坚定盟友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举办演讲时遭枪击身亡。这起突发事件震惊了全美,也再次把政治暴力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
9月10日,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特朗普的坚定盟友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举办演讲时遭枪击身亡。这起突发事件震惊了全美,也再次把政治暴力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
经过两天全力追查,联邦调查局(FBI)和当地警方终于锁定并抓获了真正的嫌犯:22岁的犹他州青年泰勒·罗宾森(Tyler Robinson)。令人意外的是,促使他投案的关键,竟然是他的父亲。
据执法部门介绍,案发后警方曾短暂拘留过两名嫌疑人,但很快排除嫌疑。直到相关照片被公开,罗宾森的父亲认出画面中是自己儿子,立刻劝他自首,并请朋友协助联系警方。最终,罗宾森在父亲的劝说下主动投案。
警方调查发现,罗宾森其实在案发当天早上就驾车抵达犹他谷大学附近,早于事件发生时间4小时。监控录像显示,他当日11点52分曾在校区出现,身穿黑色长袖衣服,胸前印有星条旗图案,衣着与案发时画面完全一致。
更令人震惊的是,警方在案发现场找到的枪支旁,发现一颗未发射的子弹,上面刻着挑衅语句:“嘿法西斯!接住!”、“看到这句话的你,是个同性恋!(狂笑)”。这些细节让人不寒而栗。
在新闻发布会上,警方展示了多项证据,进一步坐实了罗宾森的作案动机与准备过程。
调查人员从社交平台Discord上找到了他的留言记录。他不仅在群聊中提及作案计划,还透露自己准备换衣服逃脱。此外,执法人员还掌握了他向亲属暗示自己“已经动手”的言语证据。
罗宾森的家人也透露,他近几年政治立场愈发极端。就在案发前一次聚餐中,他专门提到柯克将前来演讲,并称柯克是“充满仇恨、传播仇恨的人”。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枪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组织、有情绪发酵背景的预谋行为。
事件发生后,有视频显示,嫌犯在枪击后试图从校园建筑的屋顶跳下逃跑。整个过程虽短暂,却在美国社会引发了长时间的震荡。
巧合的是,这起枪击发生的第二天正好是“九一一”恐袭24周年纪念日。原本聚焦恐袭纪念的美国舆论,也被这起政治暴力事件深深牵动。
在五角大楼举行的纪念仪式上,特朗普罕见收敛了此前对“激进左派”的激烈批评,改口称柯克是“非暴力的倡导者”,并呼吁公众也以非暴力方式回应这起悲剧。他还宣布将追授柯克“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
特朗普表示,他将亲自出席柯克的葬礼,预计安排在下周末进行,届时他将从英国访问返回美国。
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也在仪式上表示,柯克将如同九一一遇难者一样“永垂不朽”。副总统万斯当天并未出席纪念活动,而是陪同柯克遗孀埃丽卡,一同护送柯克的灵柩飞抵凤凰城。
纽约市长亚当斯在纪念活动中发言指出,九一一恐袭背后的仇恨,与打在柯克身上的子弹源自同一种极端情绪。他呼吁全美在这一天停下脚步,反思“作为美国人”的真正价值。他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九一一这天告诉自己,我们可以比他们更好,那我们就只能走向深渊。”
这番话引发不少共鸣,也让不少美国人意识到:如今的政治分裂,已经不是“观点不同”那么简单,而是正在演变成现实中的暴力冲突。
数据显示,自2021年初以来,美国已发生至少五起现任或前政界人士遇刺或遭袭击未遂事件,其中包括去年特朗普在竞选期间遭遇的两次袭击。这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政治暴力事件最多的阶段。
结语:
柯克之死,不只是一起针对右派人物的谋杀案,更是美国社会撕裂的又一次警示。一个22岁的年轻人,因极端政治仇恨走上暴力之路,背后的社会病灶早已不是个案。
从九一一到今天,美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早已不止于外部敌人。如何在激烈的政治对立中守住理性与文明,防止更多“柯克事件”重演,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