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秋分节气即将在9月23日凌晨2点19分到来,今年秋分在农历八月初二,比往年要早,属于“早秋分”。老祖宗通过长期观察,留下了“早秋分,冷到哭”和“秋分不过午,热到寒露后”等农谚。
2025年的秋分节气即将在9月23日凌晨2点19分到来,今年秋分在农历八月初二,比往年要早,属于“早秋分”。老祖宗通过长期观察,留下了“早秋分,冷到哭”和“秋分不过午,热到寒露后”等农谚。
这些农谚并非空穴来风,其中蕴含着对气候和农事活动的深刻洞察。对于咱们种植户来说,理解这些农谚背后的科学道理,并能提前做好准备,对保障收成至关重要。
★ 一、看懂早秋分,理解气候信号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白天逐渐变短,夜晚变长,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减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增多,气温下降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
判断秋分是“早”是“晚”,古人主要看农历月份。如果秋分落在农历七月,就是“早秋分”;若在八月,则是“晚秋分”。2025年的秋分在农历八月初二,按此说法,有些说法认为这属于“晚秋分”,但也有资料指出八月初二也属于“早秋分”的范畴,并提示了冷空气可能提前活跃的特点。
气象学上,“早秋分”时,副热带高压还未完全南撤,但北方的冷空气已经开始活跃,两者相互“打架”,容易形成持续性的阴雨天气,导致气温骤降。这正好对应了“早秋分,冷到哭”的说法。历史数据也显示,在早秋分的年份,我国北方9月气温偏低的概率较高。
今年秋分还有一个特点是交节时间在凌晨(2点19分),这就应了另一句老话——“秋分不过午,热到寒露后”。这里的“午”指的是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意思是如果秋分交节的时间在午时之前,那么残余的暑热(即“秋老虎”)可能会持续得久一些,甚至要到寒露节气之后才会真正凉快下来。但这股热劲已是强弩之末,早晚凉意会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能拉大到8-10摄氏度,甚至更高。
★ 二、农谚指点,秋收秋种有章法
农谚是千百年来农耕实践的经验结晶,对当下的农业生产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秋分不过午,热到寒露后”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虽然秋分后可能还会热一阵,但季节转换的总趋势是降温。这种“热滞后”现象意味着冬小麦的播种可能需要稍作延迟,避免过早播种因前期温度偏高导致冬前旺长,抗寒能力减弱。
另一方面,对于南方的双季晚稻而言,这段额外的温热时间或许有利于其灌浆结实,但同时也需警惕后续可能突然来袭的低温冷害(如“寒露风”)。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则明确指出了华北等地区冬小麦播种的黄金时期。秋分时节,天气凉爽,土壤墒情通常也较为适宜,有利于小麦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为形成壮苗安全越冬打下坚实基础。
“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描绘了江南地区秋分时节播种水稻的繁忙景象。但对于很多地区而言,秋分更是收获的大好时节。棉花吐絮,烟叶由绿变黄,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都亟待收割。
★ 三、应对早秋分,农事管理要跟上
面对今年的“早秋分”,咱们种植户需要更加精明地安排农事,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1. 秋收工作要抢早。 老话常说“三秋”大忙,贵在“早”字。早秋分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可能提前,低温来得早的风险增加。因此,对于已经成熟的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要利用晴好天气,及时抢收、晾晒,做到颗粒归仓,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遭遇的早霜冻和连绵阴雨造成的损失。
特别是东北地区,更要警惕早霜冻的风险,黑龙江等地的大豆产区尤其需要关注天气变化,争取提前完成收割。
2. 秋种安排要灵活。 虽然华北地区有“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但今年由于存在“秋分不过午,热到寒露后”的可能,冬小麦的播种时间需要更加灵活地掌握。
建议大家密切关注当地的短期天气预报和土壤墒情。如果秋分后气温确实持续偏高,可以适当推迟几天播种,防止冬前积温过多导致麦苗过旺。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3. 晚熟作物加强管理。 对于南方的双季晚稻,目前正处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警惕“秋分寒”或后续“寒露风”的威胁。
田间管理上要保持干干湿湿,后期注意排水晒田,促进根系活力。在冷空气来临前,可采取灌深水保温、喷施叶面肥或抗寒剂等措施,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减轻低温危害。
4. 蔬菜种植注意调节。 对于蔬菜种植户,秋分后昼夜温差加大,光照时间缩短,管理上要注意保温防寒,尤其是对喜温的蔬菜。大棚种植的要及时扣棚膜,夜间注意保温。露地蔬菜可根据情况适时覆盖防寒膜。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因为秋季一些病虫害也可能比较活跃。
5. 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早秋分”年份,华西地区降水偏多的概率较大,因此要提前疏通沟渠,做好排水防涝的准备。同时,也要警惕可能出现的阶段性干旱,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要保障农田灌溉用水。
2025年的“早秋分”是一个显著的气候信号。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是其长期观察自然、顺应天时的智慧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结合现代气象预报技术,灵活运用这些经验。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今年的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农事。您那里秋分前后都有哪些农忙活动?对于应对天气变化,您有什么好的经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来源:鲸落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