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助残的“长沙温度”:连心桥架进心坎里 幸福路铺到门槛前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6 17:11 1

摘要:在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时期,奋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鲜明主题。长沙市残联联合红网长沙站策划推出“长沙残疾人事业巡礼——砥砺‘十四五’ 筑梦‘十五五’”专题报道,集中展现近5年来长沙残疾人脱

编者按:在即将过去的“十四五”时期,奋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鲜明主题。长沙市残联联合红网长沙站策划推出“长沙残疾人事业巡礼——砥砺‘十四五’ 筑梦‘十五五’”专题报道,集中展现近5年来长沙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实习生 贺之洲 长沙报道

在长沙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活跃着一群特殊的“筑路人”。他们怀揣一本笔记簿,叩开一扇扇门扉,倾听一句句心声——从就业的渴望到康复的期盼,从生活的琐碎到人生的梦想。他们是扎根最基层的残联专职委员,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民情,用滚烫真挚的双手传递关怀,在星城大地架起一座座助残“连心桥”,为残疾人朋友铺就一条条通向尊严与幸福的“暖心路”。

这背后,是长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将政策、资源、服务向基层一线和困难群体倾斜的生动实践,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温情答卷。

强基固本:锻造“最后一米”的贴心队伍

助残服务的温度,首先源于基层组织的强度。曾几何时,“四低”困境(人员比例低、学历低、待遇低、能力低)如同拦路虎,横亘在长沙基层残联服务的“最后一米”前。2022年前,全市171个乡镇(街道)仅有135名专职委员在岗,力量捉襟见肘。

打通这“最后一米”,关键在队伍。长沙市委、市政府以刀刃向内的魄力,将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纳入重点突破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部署,《长沙市乡镇(街道)残联专职委员管理办法》率先在全省破题,参照“社区员额制管理人员”落实待遇,为专职委员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制度先行,铺就了改革之路。

志愿者上门帮助残疾人。

如今,全市175名专职委员全部到岗,队伍面貌焕然一新:高学历、年轻化、专职化。昔日的短板,正蜕变为服务的优势。能力提升紧随其后。从年初部署到年中督导,从支持考取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格,到创新举办“砺能、砺行、砺风采”融合提升训练营,通过“理论+实战”的锤炼,这支队伍在政策宣讲、助残服务、需求对接中愈发专业自信。“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为”,这支脱胎换骨的基层力量,正以更主动的姿态穿梭于社区巷陌,将制度关怀精准送达。

精准滴灌:政策活水润泽“急难愁盼”

政策从“纸面”落到残疾人的“心间”,离不开基层专职委员们穿针引线的精准服务。他们把残疾人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标准化政策化作个性化的温暖关怀。

在宁乡市喻家坳乡,专职委员宋结的脚印深深浅浅印在辖区每个残疾家庭的门槛上。涌泉山村陈志国下肢残疾后,家门口的陡坡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宋结当即上门勘察,联系市残联量身定制“一户一策”无障碍改造方案。不久,68米崭新的铝合金护栏沿着坡道蜿蜒铺开,为陈志国筑起了一条安全通行的“新生之路”。得知他爱运动、渴望“站起来看看远方”,宋结又多方协调加装了扶站位。当陈志国扶着扶手,颤巍巍却坚定地站直身体,望向远方金黄的稻田咧嘴而笑时,这道护栏,已然成了支撑起他生活希望的“脊梁”。

这样的精准滴灌,遍布长沙。天心区金盆岭街道黄土岭社区雍杰,依托“片长-组长-邻长”三级网络,构建“政策主动发现+需求精准匹配”救助体系,整合高校、医院、社工等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家政护理、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在长沙县,2024年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42户,黄花镇谢美林为因门槛过高两年无法出门的王大爷定制坡道,金井镇、青山铺镇等镇街改造完成率达100%。当王大爷第一次自主跨出家门,紧紧握住谢美林的手说:“这道坡,让我重新‘走’进了社会!”——这便是政策精准落地的力量,是“最后一公里”变“零距离”的生动诠释。

授人以渔:从“受助者”到“追梦人”

实现共同富裕,就业是关键一环。长沙基层残联组织深谙此理,着力变“输血”为“造血”,帮助残疾人从“受助者”成长为“追梦人”和“贡献者”。

天心区广厦社区周莉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她不仅是专职委员,更是一位积极的“造血者”。在上级支持下,她创办了“周莉向阳花手工坊”(原周莉红色艺能工作室)。这个社区公益平台,通过手工技能培训、作品销售支持,帮扶残疾人和就业困难人群灵活就业。累计培训60多人,为他们开辟就业渠道,传递“扶残助弱”的文明风尚。升级后的“向阳花手工坊”,更以“志愿助残、阳光心态、德善文化”为核心,致力于打造“花开广厦,德润万家”的救助品牌,寓意用民生关怀焕发希望(“花开”),以浸润服务滋养文明(“德润”)。

残联专职委员张超前走访残疾人家庭。

在长沙县,星沙街道专职委员辜正午则化身“职业经纪人”。他建立“一人一档”,深入企业洽谈岗位,组织电商直播、手工编织等技能培训,甚至提供陪同面试服务,成功助力多名残疾人就业。全县残联积极搭建平台,摸排417家用人单位,安置1103名残疾人就业,创新“爱心岗位池”“技能提升链”机制,孵化残疾人“网红”,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每一步帮扶,都在为残疾人的梦想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创造价值中赢得尊严。

身心共融:托举希望之光 绽放生命精彩

长沙的基层助残服务,不仅关注物质保障与就业增收,更致力于满足残疾人康复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身心共融。

康复是重获新生的起点。长沙县泉塘街道周果及时帮助言语发育迟缓的幼儿进入康复项目,让家庭重燃希望;高桥镇罗依林为经营超市的听力障碍者彭大姐适配助听器,解决了沟通大难题,彭大姐激动地说:“现在我能听到声音了,生活更有信心了!”㮾梨街道罗君则为几十年未配助听器的周阿姨重获新“声”。2024年,长沙县为642名0-14岁残疾儿童申请康复训练,为105名残疾人适配辅具,开展“光明关爱行动”让24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星沙街道专职委员主动对接辅具厂商,为肢体残疾儿童精准适配矫形鞋,减轻家庭负担,正是“用心用情用力”服务理念的缩影。

精神文化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2024年巴黎残奥会上,长沙县残疾人运动员勇夺2金,湘龙街道专职委员舒莹自豪地表示:“生命的价值,从不被任何标签定义!”各镇街定期组织的文体活动、社区节日文化聚会,让更多残疾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绽放者”。在德政园社区,“慈娭毑”池凤英更是用大爱书写了精神关怀的典范。这位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的古稀老人,不仅照顾重残儿子十年,更牵头成立“银龄助残”志愿服务队。她深知残疾人“同样渴望被关心、被需要”,组织茶话会鼓励倾诉,用温暖话语驱散阴霾,发动邻里为残疾人理发、体检、维修家电。她的善行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在社区激起层层向善的涟漪,将孤岛连成大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在长沙的生动实践中,我们看到:推动共同富裕,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一个都不能少”。这离不开制度保障的夯实——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打造了一支专业化、专职化的服务铁军;更离不开服务重心的下沉——关怀帮扶向残疾人倾斜,精准对接他们的“急难愁盼”,从无障碍改造的“一小步”,到就业创业的“一大步”,再到身心康复的“新希望”和文化参与的“共绽放”。

宋结带着孩子们清扫出租屋的灰尘,张超前自驾接送残疾人适配假肢,雍杰高效精准落实千余项补贴,周喜红用“铁脚板”织密社区服务网,池凤英以银发丹心传递邻里温情……这些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是长沙助残服务体系中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生动诠释着“以爱为桥,以责为帆”的深刻内涵。

正是这千千万万沾满泥土的脚步和捧在手心的真心,共同铺就了残疾人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沙篇章,增添了最动人的温暖底色。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