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在孩子教育的应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6 17:04 1

摘要: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认为人的能力是天定的、固定不变的。核心信念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策略和他人的帮助得到发展和提升。核心信念是“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这么一个区分,说思维分成成长型和固定型,其实这个复杂的学术定义,我们并不需要了解那么清楚,知道个核心就可以。

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认为人的能力是天定的、固定不变的。核心信念是“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策略和他人的帮助得到发展和提升。核心信念是“我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想法和行为。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思维时有意识予以引导和应用,可以帮助孩子。

思考

一个经典的例子:考试不及格

固定型思维:“我真是个笨蛋,我永远也学不好数学。” (将失败归因于无法改变的智能成长型思维:“这次我考得不好,说明我的复习方法不对,或者有些知识点没搞懂。我需要更努力,或者向老师求助。” (将失败归因于可改变的方法和努力)场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面对挑战回避。害怕挑战会暴露自己的无能。选择待在舒适区。迎接。将挑战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面对阻碍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容易感到挫败和绝望。坚持不懈。认为挫折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部分,会尝试新策略。对努力的看法认为努力是无用的。“如果我需要努力,说明我不够聪明/有天赋。”认为努力是必经之路。“努力是变得精通的必要途径。”对批评的反馈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认为批评是对其个人的否定,选择防御和逃避。从批评中学习。将反馈视为改进的有价值信息,乐于听取。他人的成功感到威胁。他人的成功会反衬出自己的不足,可能产生嫉妒。获得灵感和 lessons。从他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见贤思齐。最终目标追求“看起来聪明”。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维护自身形象。追求“学到东西”。注重学习过程本身,能力在过程中自然提升。内心独白“我做不到。”
“我在这方面就是不擅长。”
“这太难了,我放弃了。”“我现在还做不到。”
“我需要尝试一种不同的方法。”
“这次失败教会了我什么?”

1. 改变你的语言(从“固定”到“成长”)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改变语言可以重塑思维。这个的转换,可能包括父母和孩子,对于一件事情,怎么不适用抱怨,职责,负面的 角度来表述。

固定型语言→成长型语言“我在这方面就是不擅长。”→“我现在还不擅长这个。”“我就是学不会这个xx。”→“我只是暂时还没有学会xx, 可以向xx学习。”“我放弃了。”→“我要尝试一下我之前没用过的方法。”“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从这个错误中学到了…”“这已经够好了。”→“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我还能不能做得更好?”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表扬孩子或自己时,不要只说“你真聪明!”,而要表扬努力、策略、选择、坚持的过程。成长是一种旅程吧。

成长是一种旅程

不要: “你考了A,真聪明!”要: “你考了A!我看到了你为这次考试制定了复习计划,并且坚持执行,你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3. 重新定义“失败”

将“失败”从一种身份(“我是个失败者”)转变为一种行为(“这次尝试失败了”)和一种数据(“这个数据告诉我这个方法行不通”)。失败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对你个人的最终判决。

我个人觉得,小孩子遭遇一点失败,或者刻意给他创造一些安全的失败,比如体育竞技,给他一份拔高性的试卷,然后培养孩子的对失败的耐受力也叫抗挫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那些很优秀的孩子,到了高中,大学,社会上的一些一时想不开的悲剧太多太多了,可能就是没有经过失败,没有相应抗挫折能力。

失败

可能这里攀比会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孩子明明考了三个A,很好了,但是朋友家的孩子考的更好,可能很多父母认为这就是一种失败。所以提前和孩子确定目标和数字,然后再来说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会好很多。不能失败和成功的定义,有父母完全觉得,上一秒考的不错,下一秒你为什么不多考一分,那么就超过xx了。

失败

4. 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而非“表现目标”

表现目标: “我要考的比xx好” 学习目标: “我要学会xx, 提高xx能力” 解

成长型思维 ≠ 盲目努力:它强调的不仅是努力,还包括尝试新策略、听取反馈、从错误中学习。如果方法错了,一味傻努力也是无效的。这个是我特别想说的,因为我相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把孩子的学习好坏归因于努力,其实盲目的不科学的努力是没有用的,我见过太多的例子,努力学习,最后结果不是很好的。

成长

每个人都是混合体:没有人拥有100%的成长型思维。在某些领域(如你的专业)你可能是成长型,而在其他领域(如艺术)你可能是固定型。关键是要有觉察,并在固定型思维出现时“教育”它。这个很重要,有的时候,孩子对某些东西没有天赋,努力也无用,天赋是那个1,努力是后面的0,这个常见于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打游戏有天赋,实际上,打游戏能成功的概率远远低于考上985的概率。

成长型思维不是盲目自信:它不是简单地说“我能做到一切”。而是相信“我的能力可以成长,因此我愿意去面对挑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最终,培养成长型思维是一场关于自我理解的旅程。 它让你从“证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转而投身于“提升自己”的无限可能中。这不仅能让你取得更大的成就,更能让你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勇气、韧性和快乐。

来源:育儿小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