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深圳一名二十多岁的女孩小玲(化名)在享受了一顿生鱼片与生腌海鲜后,突发高烧、左手瘫痪,症状极似中风。
近日,深圳一名二十多岁的女孩小玲(化名)在享受了一顿生鱼片与生腌海鲜后,突发高烧、左手瘫痪,症状极似中风。
经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她竟同时感染肝吸虫、裂头蚴、猪囊尾蚴三种寄生虫,导致颅内病变。一顿生腌宴竟致肢体瘫痪。
今年7月底,年仅二十多岁的小玲与朋友前往顺德旅游,品尝了当地特色的淡水鱼生和生腌虾蟹。一个月后,她突然持续高烧,体温飙升至40摄氏度,退烧药也难以起效。更令人恐惧的是,发病三五天后,她的左侧身体仿佛“瘫痪”,左手无力抬起,行走困难,犹如中风。
“这么年轻,怎么会中风?”这个疑问不仅困扰着小玲,也让接诊医生倍感蹊跷。由于病情复杂,她最终被转至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
“患者来时左侧肢体完全无法抬起,确实极像脑梗表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医生梁艳华表示。血常规显示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这一指标往往指向寄生虫感染,医疗团队迅速调整诊断方向。
罕见感染源曝光,生食是罪魁祸首
经大便检测和深圳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令人震惊:小玲的体内同时存在肝吸虫、裂头蚴和猪囊尾蚴三种寄生虫抗体阳性。影像检查进一步证实,寄生虫感染已导致颅内炎症,从而引发类似中风的症状。“同时感染三种寄生虫的情况在临床上确属罕见。”梁艳华说。
她介绍,小玲体内的肝吸虫感染很可能来自淡水鱼生,裂头蚴可能来自生食青蛙或蛇类,囊虫则可能来自生猪肉或生熟砧板混用。
面对这一复杂病例,医院感染科团队制定了周密驱虫方案。治疗约十天后,小玲的高烧消退,左手活动能力逐渐恢复,其他症状也基本消失,最终顺利出院。
防虫入体切记七条“安全法则”
为避免类似危险,专家提出七项关键建议:首先,所有肉、鱼、海鲜务必彻底煮熟,避免生食;其次,生熟食物严格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第三,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很多野味携带有害寄生虫。
此外,不饮用未经煮沸或消毒的生水、勤洗手、定期为宠物驱虫并防止其捕食野生动物,也都是阻断寄生虫传播的有效方式。最后,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尤其是生活在寄生虫高发区域或有生食习惯的人群,应及早筛查、及时诊治。
处理/吃海鲜,几个细节要注意
1.处理海鲜,要戴手套
被海鲜刺到,易感染创伤弧菌 → 栖息于海洋中的嗜盐细菌,“海洋的无声杀手”,毒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感染往往导致脓毒症和肢体进行坏死、坏疽等,致死致残率高
2.处理海鲜,生熟分开
注意交叉感染,每年近500万人次因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 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可在抹布和砧板上存活1个月以上,感染后或剧烈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头晕、呕吐、休克等
3.吃海鲜,要煮熟
一口生腌,至少吃进3类风险感染!
细菌感染 —— 生腌海鲜未经高温杀菌,易滋生细菌,可引发腹泻呕吐
病毒感染 —— 生腌海鲜或携带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导致黄疸、乏力、食欲缺乏等
寄生虫感染 —— 水产品中会携带异尖线虫、肝吸虫等寄生虫,可潜伏到肝脏、肺部甚至大脑,需手术才能取
4.隔夜海鲜,别吃
螃蟹、鱼、虾、贝等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可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引起胃肠道不适,还易损伤肝、肾功能
建议:现做现吃;分装冷冻,每次取一份解冻,避免反复冻融
5.台风“天降海鲜”,不要捡拾食用
微生物污染风险 —— 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易致沿岸生活污水、动物排泄物随洪水入海,污染海鲜
腐败变质风险 —— 台风后天气往往迅速转晴、闷热潮湿,被冲上岸的贝类脱离海水环境,在高温暴晒下极易快速死亡并腐败变质
来源不明风险 —— 被冲上岸的海鲜完全脱离正常的养殖捕捞监管链条,无法追溯质量安全
来源:九龙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