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成真!欧洲蚂蚁竟能“复制”异种,进化论或需改写?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8:18 1

摘要:典型的蚂蚁社群由负责繁殖的蚁后、短暂存在的雄蚁以及承担所有劳动任务的工蚁组成。然而,这种蚁群的工蚁需由蚁后与另一种名为Messor structor的雄蚁交配才能产生,这使它们的生存看似高度依赖该雄蚁的存在。

傍晚时分,在南欧的庭院中常能看到黑褐色的伊比利亚收割蚁忙碌地搬运食物。这一寻常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一项不寻常的科学发现。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罗米吉耶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称,这种蚂蚁成为动物界中首个被确认能够复制其他物种生存策略的实例。

该发现并非科幻虚构,而是基于实际观测的自然现象。伊比利亚收割蚁展现了此前未被认识的生存适应性,为动物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伊比利亚收割蚁的社会结构具有独特之处。

典型的蚂蚁社群由负责繁殖的蚁后、短暂存在的雄蚁以及承担所有劳动任务的工蚁组成。然而,这种蚁群的工蚁需由蚁后与另一种名为Messor structor的雄蚁交配才能产生,这使它们的生存看似高度依赖该雄蚁的存在。

但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反常现象。

他们对69个伊比利亚收割蚁栖息点的观察显示,其中超过一半的地点并未发现Messor structor雄蚁,但这些蚁群依然繁荣,工蚁数量充足,活动正常。

研究人员起初以为调查存在疏漏,甚至将样本带回实验室重新分析,结果依然相同。这一发现与预期完全不符,正如观察到一家没有食材的餐厅却能源源不断提供菜肴一样有悖常理。

面对这一反常现象,研究人员最初也感到困惑。随着对69个调查点的反复验证,最初看似玩笑的“跨物种克隆”假设逐渐成为严肃的科学议题。科学家意识到,这些蚂蚁可能具备某种未知的特殊能力。

为此,团队展开了基因分析。他们将蚁后产的卵带回实验室,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基因测序。

结果显示,部分卵的基因序列与野生Messor structor雄蚁完全一致,不存在任何碱基对差异。

这表明伊比利亚收割蚁蚁后能够完整复制储存的Messor structor基因,并产下与其完全相同的雄蚁。研究团队还通过对比照片展示了这一现象:同一蚁后产下的两种雄蚁外观迥异,一种为浅褐色有毛,另一种为黑色无毛。

基因分析证实,虽然两者核DNA来源不同,但线粒体DNA完全一致,均来自同一蚁后,而复制雄蚁的核DNA与野生Messor structor雄蚁完全相同。

伊比利亚收割蚁采取这种特殊繁殖策略的原因与一种被称为“皇家骗子”的基因行为有关。该蚁种的蚁后一生只交配一次,并将精子储存于体内。

若与同物种雄蚁交配,其自私基因会操控后代发育,使所有后代都成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新蚁后,而非工蚁。这会导致蚁群因缺乏劳动力而无法维持。

为解决这一问题,蚁后选择与Messor structor雄蚁交配。该雄蚁的基因不会干扰后代分化,能正常产生工蚁。但当环境中缺乏此类雄蚁时,蚁后会启动备用机制:直接复制体内储存的Messor structor基因,产生克隆雄蚁,再利用其精子培育工蚁。

这种跨物种克隆能力在动物界属首次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复杂过程由蚂蚁自然完成,无需任何人工技术介入,展现了自然界生物机制的独特适应性。

这一发现不仅关乎蚂蚁,更对生物学基础认知提出了挑战。传统观念认为物种间存在严格的生殖隔离,但伊比利亚收割蚁的案例表明,在生存压力下,生物可能通过特殊机制跨越物种界限。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物种的定义和边界是否更具灵活性。

在实际应用方面,该研究为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若某物种仅存雌性个体,或可借鉴这种基因复制机制,通过技术手段保存并利用基因资源延续种群。

同时,这一发现也强调生态保护需关注物种间隐藏的依存关系——例如若Messor structor蚂蚁灭绝,依赖其基因的伊比利亚收割蚁也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研究者表示,尽管这一现象看似科幻,却是自然选择的真实结果。蚂蚁通过进化出精确的基因复制能力,展现了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

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生物,提醒着人类自然界的复杂与奥秘远超出我们目前的认知。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