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日,英格兰银行耗费150亿英镑外汇储备仍未能捍卫本国货币,英国政府被迫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
1992年9月16日,伦敦金融城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货币风暴。
那天后来被英国人称作“黑色星期三”。
同日,英格兰银行耗费150亿英镑外汇储备仍未能捍卫本国货币,英国政府被迫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
而远在大西洋彼岸的乔治·索罗斯账户上多了近10亿美元。
1980年代末,为了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欧共体国家在1979年建立了欧洲汇率机制(ERM),
目的是稳定成员国之间的货币汇率,为未来的统一货币——欧元——做准备。
英国直到1990年才加入ERM,当时的执政者认为,挂钩德国马克有助于控制国内通胀、增强投资者信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英国经济已处于衰退边缘,而德国则在统一之后提高了利率以压制通胀。
这种政策错配使得英国陷入两难局面:要稳定汇率,就必须跟着德国加息;但一旦加息,经济复苏就会更加困难。
到1992年,市场普遍开始怀疑英镑兑德国马克的固定汇率是否还能撑得住。
与其说索罗斯“打垮”了英镑,不如说他看清了英国的困局。
德国不愿意配合干预汇率,英国又不能无限制加息,而外汇储备有限,一旦市场信心崩溃,英镑就没有支撑。
索罗斯在自己的量子基金中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资金,准备狙击英镑。
他认为英国必然会被迫退出ERM,英镑贬值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1992年9月16日清晨,投机者集体出手。
英镑、意大利里拉等疲软货币被大量抛售,德国马克成为资金避风港。
英格兰银行动用外汇储备进行回购,试图维持英镑汇率稳定。
当天上午,英国财政部宣布加息至12%,短短几个小时后再次加息至15%。
即便如此,英镑汇率不断下滑,英格兰银行在一天内动用了150亿英镑外汇储备,但依然无法阻止抛售潮。
到了傍晚,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这场事件常被简化为“索罗斯打垮了英格兰银行”,更深层次来看,来自英国政策自身的内在矛盾。
英国在错误的时间加入了一个对其经济状况并不合适的货币机制。
当市场意识到英镑高估时,投机者只是顺势而为。
索罗斯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都在这次操作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1992年第三季度,这些大银行的外汇业务收入比平时多了8亿美元以上。
这说明,索罗斯并不是唯一的参与者,他只是被媒体推到了前台。
《每日邮报》在10月24日的头版头条写道:“英镑崩溃,我狂赚10亿”,并配上了索罗斯笑容满面的照片。
一部分英国民众并没有将矛头指向索罗斯,而是认为政府过于固执,未能认清现实。
索罗斯似乎成了“从无能政府手中赚走10亿美元的聪明人”,甚至被冠以“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
索罗斯和其他投机者被官方形容为“削弱欧洲雄心的罪人”,让每个英国人损失了12.5英镑。
据索罗斯的搭档德鲁肯米勒回忆,他打电话告诉索罗斯:“你刚刚赚了9.58亿美元。”
事后统计,这一天量子基金总共盈利接近20亿美元,其中约10亿来自英镑,其余来自意大利、瑞典货币和亚洲市场的波动。
那一年,索罗斯的年收入达6.5亿美元,是1991年的五倍。
他的量子基金资产规模增长了68.6%,成为当年华尔街表现最好的基金之一。
“我不是为了帮助或伤害英国,我只是想赚钱。”索罗斯在事后的回应。
来源:小眼知心